第127章 初到(第4/7頁)

祝纓跟他們又學了幾日目的地的方言俚語,半熟不熟的時候,州城到了。

…………

這裏果如商人所言,尚算繁華。

祝纓也要在這裏先拜見刺史,然後再去府城,最後到她最終的目的地——縣城。

兩支商隊的商人向祝纓辭行。兩人對這一路還算滿意,除了前半程耽誤了一些時間,後半程走得可謂順暢,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祝纓的名聲在外,又或者是因為她走的官道,別說什麽剪徑的,連個順手牽羊的蟊賊都沒遇上過。

祝纓道:“平安到了就好。早知道路上會耽擱我就不接這茬兒,也誤了你們的時辰了。”

兩人都是走南闖北的機靈人,一齊說:“大人體恤小人。跟隨大人一路暢通無阻,已是省了許多時辰啦。”

兩人又各托了一盤子禮物過來:“些許薄禮,不成敬意。”

這個時候本來應該一個管家或者賬房之類的人出來接話圓場,或代主人婉拒、或代主人接受。可祁泰早沒影兒了,還是小吳機靈,看了一眼祝纓,說:“二位這是什麽意思?”

兩人你一言我一語:“不不不,請不要誤會。”“是我們的心意。”“我們常年走這販賣南貨往京城的路,以後還要常來的。”

祝纓雖然是過來做縣令的,與這刺史治所還差著很遠,不過既然相處愉快,就不妨留一點引子。萬一下次有事相求,也更方便求見。

祝纓道:“買賣還沒做,就先出血?萬一采買的錢不夠怎麽辦?你們留下吧。下次再過來的時候還能想著我,就過來看看我。或許到時候我還有事相托呢。”

兩人面面相覷。

祝纓道:“拿回去。”

兩人又對望一眼,送出去的禮物也不肯收回,放下盤子就跑。祝纓使了一個眼色,侯五嘴不好身手倒還不錯,一閃身將二人攔下了。祝纓道:“我說話算數的。要反悔,也只能我反悔。拿著,回去吧。”

兩人見狀才抱著盤子回去。

祝纓道:“小吳,給大姐說,送給刺史大人的禮物再加厚兩成。”

小吳一道煙跑到後面,花姐又忙著再添禮物,因送的不是錢,一百貫再加二十貫,是物,東西就得有個講究,什麽成對的,什麽有吉祥意思的,什麽有來歷的。她跟張仙姑兩個人開箱開籠,又忙了半日才將禮物辦齊。

祝纓重新檢查了禮物,寫了一張禮單,拿著自己的帖子親自去拜見刺史。

到了刺史府,門上的人見她身上穿著官服,看一看品級也不算很低,對她還算友善。笑問:“官人看著眼生,不如何處來的?”

他說的倒是官話,只是不太標準。祝纓道:“新任福祿縣令祝纓前來拜見刺史大人。”

“哦——”門子說,“您來得不巧,大人不在,出去巡視了。”

小吳給門子塞紅包,祝纓當做沒看見,問道:“不知大人何時回來?”

“這個說不太好,不過也就這兩天吧。”

祝纓道:“那我過兩天再來拜訪。”一面把禮物的單子交給門子代呈。

門子笑道:“放心,一定送到。”

祝纓帶著小吳、曹昌離開了刺史府又回到驛站。此時一路同行還留在驛站的只有自家人、鄭奕派來的幾個車夫——他們準備把祝纓送到福祿縣之後再返回,小江和小黑丫頭也還在。

張仙姑和祝大都焦急地等著她回來,一見面就問:“怎麽樣?刺史大人怎麽說?”

“沒見著,說是有事兒還沒回來。吃飯吧。吃完了飯我再去打聽。”

祝纓當天吃完了飯,趁著沒宵禁她就往外面走了一走,此時本地已然十分炎熱,雖已換了夏衫,仍然不很痛快。她身上的衣服是京城的樣式,與本地又略有不同。她搖著把腰扇,東瞅西看,這才發現兩個商人沒跟她說的事——本地的街道不是正南直北的。

因為建城的時候是傍著河,天然的河道沒有那麽懂事兒的,所以整個城也是不規則的。想要問路,人家說的東西南北,其實並不是正南正北,還得自己琢磨一下。

祝纓又聽他們說話,自己咬字還不太標準,但是彼此之間交流問題倒還不大。她一邊與人交談,一邊糾正著自己的發言。順路又買了一把荔枝,就在路上剝開嘗了一個。這東西無論是在老家還是在京城,都是沒有見過的。甚至只有到了京城才聽說過,也沒嘗過。

味道果然不錯,她眯起了眼睛,又買了一籃。順便把路邊小販的手給捏住了:“提穩秤,啊。”

小販笑笑,說:“官人,行家。”

祝纓心道,我攏共還剩幾個錢呢?就能叫你給我少秤了?

提著荔枝,她蹓跶到了刺史府門口,慢慢地看著人。如果刺史在,無論他見不見,登門拜訪的人一定會多。看了半天,都被攔了出來。刺史似乎真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