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初到(第3/7頁)

自己的路得自己走。

咱們是走官道,她半路要是走偏了,我也不能官兒不做就追著她去照顧。她什麽時候離開我也不幹涉。她要一路跟到底,又要回去了,我給她開張路引,讓她拿著回京。她要是留著也住下了,我就當她是治下一個遊方的女冠一般的待。

她要真有歹意,我也不會慣著。您說呢?”

“她都給你通風報信兒的,能有什麽歹意?”張仙姑說,“你別招惹她叫她真的生出怨恨來就行啦!”

“好。”

“唉,也是個苦命人。你可不能招惹苦命人呐。寧可早早得罪,不能勾著人家!”

“我懂。”

此後一路,祝纓也說話算數,沒有主動跟小江搭什麽話。小江也還輕輕松松跟在她的車隊後面。

隨行的商隊卻又產生了變化。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並不跟著祝纓到目的地,出發的時候祝纓與他們講定了,每隊幫她帶一車的東西。商隊要離開,車和車夫商人們要帶走,祝纓就得另雇車給她送到目的地。

好在一路走來已行了很遠,此時再要雇車去她赴任的所在就不太難了。走一個車隊,祝纓就再雇一輛新車。

陌生車夫的加入,又給祝纓的車隊添了新的麻煩——語言不通。

其時,一個人到了陌生的地方,憑一口鄉音就能認得出同鄉。一開口就知道是不是自己人。祝纓的家鄉與京城已然有不短的路,語言與京城也有了一些差異。大部分人的官話說得都不很好的,祝大和張仙姑到了京城,也因口音問題被人說過。但是只要說得慢一些,彼此之間的交流問題還不大。

不幸從家鄉再往南走,走不太遠,祝大和張仙姑就有點聽不懂人家說的方言了。小吳、曹昌、侯五、杜大姐乃至祁泰父女更麻煩,他們幾乎全都是京城人氏,在此之前這輩子從來不需要懂別的地方的方言。

主人家可以聽不懂外地話,反正他們一般也不大跟臨時雇的車夫打交道。小吳等人就不一樣了,他們還得跟車夫有點交涉。尤其是鄭奕派著駕車南下的幾個車夫,大家都是趕車的,走路時怎麽走,牲口怎麽照顧,多少要有點溝通。

他們只得連說帶比劃。都是出門在外的人,彼此有些經歷還是相通的,倒也湊合著過了幾天。

祝纓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忙把最後兩支目的地是祝纓赴任之地的刺史治所所在的商隊頭領請了來。

兩人不知何事,心中都是忐忑,擔心她再臨時勒索。不想祝纓開口就問:“你們要去販賣貨物,懂當地方言嗎?如果不懂,如何采買?”

兩人松了一口氣,說:“小人們都會一些的。”

祝纓道:“我正要請教。”

“不敢,不敢。”

祝纓道:“不必害怕,我也不是趕你們走,也不要再勒索你們。有些事兒你們對我講清了比給我錢帛更叫我歡喜——你們常南來北往的跑,也常往那邊去,我要去赴任可不想兩眼一抹黑。你們對我講講風土人情,再對我講幾句當地常用的方言吧。”

兩人道:“這個容易。”

“小人們只在這州府所在活動,旁的地方不知,州府是個繁華的所在。凡南貨,這裏最多,富人也多。聽說附近鄉下要窮一些,卻不曾親見。大人所慮甚是,這裏的方言頗為難懂。您一路上走官道、住驛站,興許還不太覺得,等跟當地人說說話就知道厲害了。”

“小人三十來年前初來的時候,跟著師傅走這一趟,不雇個本地的人,話都聽不明白。”

“附近又有獠人,說的又是另一種話。他們獠人裏,自己又分數支,頭領號洞主。等閑不敢惹他們的。”

“刺史大人尚算清廉。”

祝纓聽他們說了一些情況,自己即將赴任的縣他們並不知道多少,只知道“窮一些”,具體有多麽的窮,不知道。但是他們提到了“地氣濕熱,出了城池,山高林密的地方有瘴氣。”

祝纓又向他們打聽了本地的物價,他們說:“雖不及京城繁華,可也不算太差。南貨便宜,您在這兒可以盡情吃上荔枝啦!北物就要貴很多。海貨多,也便宜。譬如海珠又或者域外奇珍,只要能拿到貨,帶到京城價逾十倍。只是道兒上不太好走。”

商人想跟著官員的隊伍走,也不全是為了避稅,也是為了安全。一斛大珠真要被劫了,那損失大得能讓一般小商人全家上吊。

說得差不多了,祝纓就向他們請教一點方言。她先拿了一本韻律的書,讓他們以方言誦讀,她就在旁邊標記一下變音的規律,以備以後自學。然後又問他們一些日常的用語,習慣用詞等等,這些都是先硬記下來。

日後兩相印證,再往街頭巷尾聽人攀談、與人說話,應該很快就能與人溝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