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二回 眾法平等花和尚

幫源洞內,童貫大軍陸續撤出,倒也方便——

不遠處便是先前建好的大營,領軍直接入駐,計點人馬:約有三五千人未曾撤出,部分隨著王、姚二將追殺方臘,其余都是追剿方臘余眾時戰死的。

各軍陸續報上戰果,童貫粗粗一算,幫源洞四萬余兵馬,殺了不下三萬,其余普通幫眾,不可計數,抄沒的財物,更是個極大的數字——方臘攻略數州,殺戮貪官、劫奪富戶,所得金銀除養兵外,近乎都在此處了。

童貫數點一遭,大為滿意,一面令人監視洞中情形,一面便去中軍大帳,拿出寫小說的本事,親筆書寫報捷折子。

老童回顧此番南征始末,頃刻間思如泉湧、落筆有神,須臾間寫得滿紙墨跡,無外乎自吹自擂,順便頌德歌功。

「……臣自受命以來,夙興夜寐,誠恐誠惶,唯憂處事不細,有誤征伐,傷及陛下之明也。

幸托陛下洪福,又仰諸軍敢戰,王師既至,漫天賊氛全銷,父老沽酒於道左,群相歡呼:官家仁心愛民,知我等苦賊久矣,故遣王師以救蒼生。

三軍聞之,士氣愈振,於是二月鏖兵,先復潤揚,南賊渡江野望,至此告絕;三月血戰,連克蘇、秀,又下杭州,兵鋒所指之處,南賊魂消。

及四月,湖宣二州次第平復,臣賈余勇而追殘寇,廝殺於睦歙之間,臣策馬而望,但見群山浩蕩,卻不及吾軍氣壯,又見江河奔湧,亦不及吾軍氣雄!群賊累敗,氣沮膽喪,望臣帥旗,輒呼“天兵至也,吾等速逃”,遂成披靡之勢。

四月中,逐賊入山,賊酋方臘見勢孤窮,盡起死黨,與臣決戰幫源洞,有老將王舜臣者,生死不顧,萬軍間飛出一箭,直沒賊魁方臘額頭,群賊發狂,舜臣身隕,死前嘆曰:恨余箭準,免臘萬剮苦楚,余之過也。言畢氣絕。

臣感其壯烈,親自沖殺,陣斬方臘之子方天定,賊酋父子既亡,余賊大駭,部下戰將劉延慶、劉光世、王稟、楊惟忠、楊可世、王淵、冀景、馬公直、姚興等,皆奮勇直前,賊軍中驍勇之輩,所謂“四大法王”、“五大元帥”、“八驃騎”、“二十四飛將”、“十二神”等,陸續殺絕。卻有辛興宗、劉鎮、趙明、黃迪、趙譚等諸將,死於王事,埋骨疆場。

方臘既滅,余賊遁逃入洞,臣領軍長驅直入,燒其宮殿,奪其財寶,殺賊四萬而出……」

以日更兩萬字的手速寫罷,吹幹了一看,自家先點了點頭:事實如何不緊要,緊要的是足夠熱血,官家若是看得爽快,一個盟主自不免是要打賞的。

至於王德、姚平仲,冀景已然同他說了,要留在洞裏捉方臘,對此童貫大是不喜。

王舜臣一箭入額,那是十萬大軍親眼所見,無論方臘死沒死,他都已經死了。

已經死了的方臘,你去捉他幹嘛?還不是要在官家面前同老夫爭功!

呵呵,烏龍嶺殺來的援軍,王稟、姚興親口所說,“戰力端的不凡”,他五千援軍,加上洞中不及剿盡的殘軍,足足近兩萬人,又熟知洞中地理,姚平仲領著區區兩千人,多半有死無生。

至於王德,本來愛他勇武,誰知也是個拎不清狀況的,明知姚平仲對童大帥頗不恭敬,不說敬而遠之,竟幹脆同他做了一道,可見是個不識擡舉的!

既然如此,就不要怪咱家的熱血大作裏,沒你這兩個人物了。

童貫心裏稍一盤算,便權衡好了得失:王德本是劉光世部將,既然不識擡舉,索性把他曾立的功勞都算在劉光世頭上。

劉延慶這老軍頭望子成龍,如今兒子憑空多出無數功勞,還不把童大帥當神供著?

姚平仲的功勞,則都推給姚興,反正大家都姓姚嘛,堂堂“小太尉”,難道還會小氣不給?

正好讓姚興補了趙譚的缺,這個年輕人比趙譚懂事,武藝又高,征遼國時,必有大用。

看官聽說:童貫此前在洞中時,本想著出得洞來,聚集了大軍,再同老曹所帶援軍一戰,然而出來一數收獲,發現大發一筆橫財,頓時起了懈怠之心。

再一細想,仗打到現在,方臘十成實力少說去了九成,剩下一成,若是打吧,他既人少,反而機動,說不定便要曠日持久。若是不打他們,說不定他自家內裏沒了外敵,便要爭權奪利搶教主寶座,先自打出狗腦子來。

既然如此,何必同他這些殘黨計較?自己的畢生功業,都在平遼一事上,前番朝廷曾有書至,道是查明白了所謂阿骨打降遼之事,都是遼國偽造構陷,因此正要重啟結盟,商量合力伐遼,自己若是糾纏眼前小節,耽擱了真正大事,被別個篡了北伐主帥的寶座,只怕腸子也要悔青。

因此他忽然做了決定:守在洞外,再看幾日,若是那些賊兵有甚變故,或者主動殺來決戰,那便反手滅之,以絕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