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有些事從未改變(第4/7頁)

然而,張五林的話再度問住了老皇帝:“信陽、應山的官管不到我們,不知羅山縣的知縣,是何下場?”

(趕赴浙南的前知縣馬青,又覺脖子發涼)

老皇帝還在愣神,便又聽這張五林道:“聽說那天子行宮,已經修好了,建得很大很漂亮,就建在山上,山比我們這土崗要高很多,路也不好走,我家大郎就是去修的山路……”

老漢的話顯得有些啰嗦,看起來也只是在認真陳述一個事實的樣子,但聽在有心人耳中,卻毫無疑問是在含沙射影、指桑罵槐。王欽若就有些忍不住,沖其喝道:“大膽!”

聲音方落,老皇帝更大聲音沖其去了:“你大膽!”

聞斥,王欽若兩腿一軟,跪倒在地:“臣不敢!”

張五林這被這主臣的表現搞迷糊,看得一愣一愣的。沒有搭理王欽若,老皇帝想了想,又問道:“家裏有幾口人?”

不敢說的都已經說了,此時的老漢倒也光棍,直接答來:“算上兩個兒媳以及未出嫁的小女,一共十一口人!”

倒是尋常之家,老皇帝暗道,又問:“家裏幾畝地?”

“十畝旱地,五畝果林。”

“這點薄田,產出想來不多,如何供養十一口人?”

“僅靠這點田土,自然不成,還幫忙耕作族田,每季能夠分得三成產出,再從山裏獵得一些土產,勉強度日。”

“什麽是族田,莫非你們還有公共田產不成?”

經其解釋,老皇帝很快便明白過來了,所謂的“族田”,不過是九村張姓主家的土地罷了,將其中的情況翻譯過來,就是地主與佃戶的關系。只不過,這個佃戶,還保留有一定的自由,還有屬於自己的田產,只不過,照這村中的情形,說不住哪天就沒了,這種局面,實在太脆弱了,讓人聽著便不禁憂心。

“你們家有多少人在籍?”老皇帝又問。

對此,張五林兩眼頓時面露警惕,事關切身利益,反應總是最真實的。並且第一次發出了反問,什麽意思?

見其狀,老皇帝嘆道:“看來,你們家十一口人,有不少是未曾上籍的吧!”

“為何要上籍?上籍有何好處?”

“上籍有何好處?這是個好問題!”老皇帝呢喃了句,而後指著張五林,沖劉文渙、劉文濟兄弟道:“你們給他說說!”

“是!”

老皇帝吩咐,哪兒敢怠慢,劉文渙上前半步,率先開口:“編戶上籍,方是大漢國民,方才享有大漢國民擁有的一切權力,上學、考舉、入仕、從軍、出行經商務工,你們的土地、財產乃至安全方才受到大漢法律保護,甚至於,你們死後的遺產,你們的子孫若不在戶籍,也無法繼承……”

劉文渙這番話,也算頗有見地了,帳中所有人都微微點頭,以示認可。還是這張五林,聽得滿臉費解,但憑借本能,回答道:

“我家世代為農,指著這些土地,便能過一生,您所說的那些,與我家無關。我家不讀書,不經商,若要出行,至多去周邊的草市、墟市,連縣城都走不到。

至於官府保護,我等只希望不要再加捐、加稅,少些勞役,已然滿足了。對了,服勞役、兵役時,怎麽不見依戶籍來,倒有不少冒名頂替的。

至於家產,我家大郎、二郎都在籍,他們總可以繼承吧……”

一番解釋,說得劉文渙幾乎傻了眼,旋即不忿道:“此一時,彼一時,即便你們自甘墮落,安於務農,就不為子孫後代著想嗎?他們若想讀書做官呢?”

“裏正家的郎君,又是讀書,又是練武,也沒出一個當官的,哪裏輪得到我家?”張五林道:“兒孫自有兒孫福!”

“不談兒孫,就談當下!”那副鹹魚的模樣,看得劉文渙氣急:“若有欺侮你的人,若無官府你當如何?I若有人強霸你們的土地、財產,甚至女兒,又當如何?”

聽劉文渙這麽說,張五林也有些急了,說道:“除了官府,誰敢欺負我九村人,縱然有,也有闔村老少,有裏正為我等做主!就是山賊土匪來了,也給他打回去!”

“若是裏正要奪你家的土地,占你的妻女呢?”劉文渙徹底惱了,直接道。

這個問題,倒是勉強鎮住了這莊稼漢,但沒過一會兒,便聽他倔強說來:“倘若如此,官府遠在幾十裏之外,又憑什麽保護我等小民?官府還要依靠裏正收稅、征丁,難道會不站在裏正那邊?”

“你!你簡直不可理喻!”聽其言,劉文渙有些破防了。

“好了!”這個時候,老皇帝突然出聲,打斷了堂堂皇孫與一泥腿子的爭執,看向一直作沉思狀的劉文濟,問道:“文濟,你一直不作話,在思考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