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有些事從未改變(第3/7頁)

等到去年,尤其是去歲入夏之後,新一輪的“盡孝捐”又來了,並且花樣更多,有什麽“山石捐”、“梁木捐”、“銅漆捐”。不只要錢要糧,還要人,也是在去年四月底,官府下令抽丁,僅九村,就抽調了三十多人。三十多名壯勞力,對於這樣一個山村來說,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張五林的大兒子也被征召去修路,比較幸運的是,活著回來了,也沒有缺胳膊少腿。至於服勞役的糧錢,就不要想了,按照裏正的解釋,出丁已經讓他們家免交一部分捐錢,人活著回來就不錯了,就不要多做奢望,好生種地才是,國家正課可還拖欠不少呢……

聽其訴說,老皇帝神情漠然,似乎毫不動容,但腦子裏已然開始回憶起了,羅山這邊政策之劇變,剝削之急切,似乎就是從去年自己敦促劉規之後開始的。當時他是怎麽說的?下邊人又是這般做的!此時老皇帝喉嚨裏,就像噎了一只蒼蠅一般難受。

不由看向王欽若,這些事情,在此前的匯報中是有所體現的,但更多是宏觀上的東西,從縣衙施政的角度來描述。至於民情反應,說得很嚴重,但在具體細節描述上,只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很多事情,不下來親眼看看,親耳聽聽,是很難真正理解其中深重與可怕。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依王欽若的說法,縣衙的政令雖有苛刻之處,卻也沒這小民所述這般過分,很多地方,與其所述都有出入。

顯然,是在政策下達、執行的過程中,變了味,政策本身就有問題,當執行的人再出點問題,從中上下一倒手,帶給底層百姓的除了苦難還能是什麽。

慣於聯想的老皇帝,當然想到過去朝廷的諸多政策,他提出各項主張與改革,大臣們的匯報,基本都是大獲成功,密探監察也說,成效顯著。但九村的情況,卻實在無法讓老皇帝樂觀下去了,甚至直接刻骨銘心,大漢朝廷的統治,當真堅如磐石嗎?此番所見所聞,已經能夠回答一部分這個疑問了。

一個小小九村能見識到的東西,只是冰山一角,於龐大的大漢帝國來說,比起那無比廣袤的國土,實在微不足道,甚至不能說具備多少代表性。

因為,九村的石氏,還算是比較有節操的,沒有過多涸澤而漁的舉措,彼此之間還保留著鄉裏鄉親的體面,即便剝削,也是盡量克制。

時不時地,還能出錢修橋鋪路,疏通溝渠,救濟貧戶,遇到不涉及切身利益的紛爭,還往往能不偏不倚,做出公正的裁決。但同樣有一點前提,要緊時刻,比如當下,全村人都得聽他石家的!

而與之相比,同樣是為興建行宮“盡孝”,有的地方,吃相就難看了。官府要一貫錢,就敢喊兩貫,說新麥,就新麥,陳麥收了,也不算數,還得想辦法補上。

官府抽十丁,他抽二十,多出來的十人,可以不去,花錢買自由,沒錢,糧食、土貨都行。錢貨都無,也有辦法,那就拿勞力來換,給官府服勞役是三個月到半年不等,幫他們只需要幹一個月的活,這樣算下來,似乎還白賺了幾個月時間……

小帳之內的氣氛沉凝了下來,仿似低壓的空氣幾乎讓人喘不過氣來,王欽若汗如雨下,身體都不由自主地發抖,而這農戶張五林,大概也覺自己說多了,越說越怕,聲音越講越低,直至再度叩頭乞饒。

“你無罪,說得很好,你的話就像一道雷霆霹靂,說得人振聾發聵!”良久,老皇帝輕嘆一聲,沖劉文濟吩咐道:“你去把這位老漢扶起來!”

“是!”

直到被劉文濟有力的雙手帶起,張五林還沒反應過來,再度看向老皇帝,他感覺眼前這個威嚴老者似乎又蒼老了幾分。

老皇帝坐在一張交床上,雨水天氣的影響,這夏夜也有些冷,身上披著一件紫色的外袍。

“坐!”

“上茶!”

連續幾道命令,讓老漢張五林既茫然無措,又受寵若驚,雙手捧著精致的瓷碗,看著打轉的茶花,感受著從碗上傳遞而來的溫度,方才回過神。

老皇帝也放下了嚴肅的表情,換上了一副自認為和善的面孔,輕聲問道:“看來羅山百姓之苦,確有其事,只是據我所知,這些都是官府施政不善所致,是一些貪官汙吏,欺上瞞下,打著為皇帝修行宮的名義,剝削民脂民膏,中飽私囊。

為此,皇帝駕幸申州之後,立刻著手調查,據說已經殺了好些貪官汙吏,就連信陽、應山兩縣的知縣、縣令都已經被殺頭了。

今後,那些貪官汙吏,不敢再為非作歹了,你們的日子,應該會好過一些……”

老皇帝說這番話的目的,恐怕他自己都不清楚,或許只是為了盡量把他自己從此事之中摘出來,想要得到這老漢的認同,不是皇帝的錯,只是奸賊從中作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