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有些事從未改變(第2/7頁)

“不用驚慌!”不知是老皇帝氣勢太強,還是他的話具有特殊的安撫能力,簡短一句話,還真讓此人安靜了些。

看著眼前面露惶懼的村民,老皇帝慢條斯理地說道:“手下人不懂事,驚擾鄉人,我自會責罰。用這等手段邀請,失禮之處,還望海涵……”

老皇帝這番話,說得其人一陣茫然,見狀,這才進入正題:“幾個問題,我問你答,老實回答,自可安然放歸!”

“不清楚的地方,你來解釋!”老皇帝又瞥向王欽若。

王欽若立刻應是,然後便將老皇帝的意思,用鄉音解釋了一遍,其人緊繃的神經這才稍稍舒緩。十裏不同音,百裏不同話,一個簡單的交流問題,又帶給老皇帝不小的感慨,官話還得大力推廣……

“姓甚名誰?”

“張五林。”

“世居此村?”

“三代移居,已有近五十年。”

“白日聚眾逐客之人是誰?”

“裏正之子,石同。”

隨後老皇帝便問起這石家的來歷了,原料想應該是世居此地發展起來的土豪,但村民的話給了老皇帝一記響亮的耳光。

石家遷居九村,是大概三十年前的事,比所有原住村姓民戶都要晚,但是老裏正曾是一名下級軍官,立有軍功,退役之後被安排在此村。

在其帶領下,二十年後,石氏成為了徹底淩駕於九村其他九姓之上的“大姓”,老裏正死,接替的新裏正,乃是其子,至今也有十來年了。可以想見的是,等這任裏正幹到死,下一任,還是姓石,沒準就是適才帶頭的那石同……

得到這樣的答案,老皇帝面上的精彩可想而知,哪怕石家如他所想是本鄉本土發展起來的土豪,都能好受一些,但偏偏不是。

當年,推動退役基層官兵下鄉還村,可是老皇帝力主的,其目的就是為了一個“皇權下鄉”。即便早在三十年前,老皇帝便已經意識到,此舉弊症叢生,甚至事與願違,各地都出現了很多亂象。

但在幾十年後的今日,一個因他“下鄉政策”而出現的鄉村土豪誕生記,親耳聽到這樣的故事,老皇帝心中也是五味雜陳。顯然,不是事情解決平息了,只是那些官兵們在朝土豪宗族的融合進化中,變得更聰明了,更又手段了,深諳一個“民不舉,官不究”的道理。

“你們平日,就是這般待客,視一切外鄉人為虎狼?”

“也不全是,尋常時候,還是準許接待外人,有行商來村上,裏正家還會特地邀請到家中款待。只是前不久,裏正發下命令,說有強人作亂,嚴禁村民招呼外人……”

“聽說過去兩年,羅山縣民的日子都比較清苦,是為什麽?出現天災,收成不好?還是官府欺壓,裏正盤剝?”

對於這個問題,村民張五林不敢答話了,本本分分的莊稼漢,在涉及一些問題的時候,是本能地警惕,不願多嘴多舌,以免惹麻煩。

看出了其顧慮,又是一番好言安慰,但沒用,怎麽勸都一個勁兒搖頭。最後,還是李繼和在眼神請示老皇帝之後,拔出刀架在其脖子上,方才不情不願或者說半從半願地說來。

“過去三年,原本光景甚好,家家戶戶每年都有余糧,吃飽飯的同時,還能置辦些新物件。但從兩年前開始,日子突然就惡起來了,縣裏開始加稅,說州裏有命令,要給天子修行宮,全羅山人都要盡忠誠孝心,每家需納錢一貫、新麥兩石……”

民有怒怨,不敢發作,然一旦被引導出來,便一發不可收拾了,這張五林,很快就把過去兩年的遭遇,一一講來,並且越說越起勁,核心始終圍繞著行宮修建這一點,似乎所有的困苦都是此事帶來的。

九村的村民,不算富,但靠山吃山,日子也還能過得去。若只是那麽一道納捐,即便有些困難,擠一擠,也還承受得起。

兩石麥子,在兩年前也還不算太多,新麥不夠,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用陳糧也就抵了,實在不行還能用獵物代替。難的是錢,官府只收金銀銅錢,前兩者不用考慮,但對於一般的村民而言,家裏能有一貫活錢的,都屈指可數。

沒錢怎麽辦,只能用糧食、獵物、毛皮、藥材等物資去換,這也是尋常很多村民繳納稅錢的辦法,一交換,那價格就要被壓低,先被地主土豪刮一刀,這也是常態,是鄉村的潛規則。

就這麽一遭,就已然足夠九村村民身財俱損了,但僅僅前年,從秋至冬,羅山縣衙就發了三道捐令。雖然每一次要的錢糧數目一致,但給百姓帶來的負擔卻是一次比一次深重,許多農戶多年微薄的積蓄在當年就被榨幹凈,也使九村發生了以往十年難得一見的過冬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