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十年育樹,百年育人(完)(第4/5頁)

最緊要的,是大的分類。

“文科、理科和工科……”

有人想不透這個分類設置,以及工程師的定義。

“文科自然是文史,理科可否認為是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等似乎都能劃分其中。這工科……”北宋的沈括喃喃自語,“似乎和之前講的機械發明等有那麽一些關系。”

而且工科似乎還很受重視。

“算了,先放一邊吧。”

骨架有了,下一步無非就是往裏面填充血肉。

可之前兩眼一抹黑可好太多了!

……

【不過,這次的大調整也有利有弊。】

【利就是顯然用很快的速度培養出了一批專業人才,教師、醫生、農林……尤其是工科,一大批工程師走上了工作崗位,為建國初期的經濟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如今有個說法就是STEM領域的高層次人才,是國家競爭力的關鍵。】

STEM是取自於四個單詞的首字母。

“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

充滿著精英氣質的主講人在大講台上侃侃而談:

“科學,可以解釋世界的自然客觀規律;技術和工程,則是在這個規律上改造世界。而數學,是技術和工程學科的基礎工具。”

【這就有點像是咱們在調整科系中的理念。】

【而我們培養工程師、重視工程師的傳統,也是從52年的院系大調整中開始的。】

【但是!】

【它也有很大的弊端。】

【第一個是綜合性大學被這樣一拆分,一蹶不振很多年。】

【第二個更嚴重一點,那就是對人文社科這些領域造成了極大的打擊。很多科系被合並後,直接垮了甚至是消失了,尤其是哲學這種。】

【以至於咱們長期以來缺乏優秀的社科人才,比如法律、金融和媒體等等。】

【當然,這裏面還涉及到了很復雜的因素,比如思想的演變。】

【對民族精神的重塑,最先就反應在了教育領域。】

【唯物論、馬克思主義、華夏傳統文化,以及民國遺留下來的西化思想,等等之間的沖突,為了防止404,這裏不再贅述。總之,回顧那幾十年,思想的搖擺與混亂,融合和爭鬥,從未停止。】

【甚至到現在,還在暗潮湧動。】

【這又是另外一個領域的話題了,打住。】

……

文科的沒落讓天底下的大儒們繼續陷入到惆悵之中。

好不容易恢復一點的心情立刻又變得沉重起來。

剛剛提出文脈說的山長痛惜的搖頭:“文學和歷史

自然重要。若是華夏無人知道孔子,無人知道先賢,那華夏就真的亡了!”

如此之華夏,是否還是原本的那個華夏呢?

這就是文史的重要性啊!

怎麽能不重視它呢?

帝王們想得要更多一些。

李世民對眾臣道:“這其實和剛才說的是一個道理。若是大唐未來的英才都是從佛門道觀開辦的學校中走出來的,那自然不妥。”

更別提還是西方傳過來的宗教了。

所以,教會學校必然消失,也必須消失。

即使現在皇室崇尚道教,但也絕不想在自己頭上真的擺上一尊道祖的神像,讓它淩駕於世俗皇權之上。

“思想之爭,莫過於此。”

對這個頗有些研究和經驗的朱元璋更是深有體會、呵呵冷笑幾聲:

“重塑衣冠,當然不是那麽簡單的事情。”

思想,聽上去似乎虛無縹緲,沒有實體。但這東西才是至關重要的。

衣冠也不過只是思想之下的一處小小細節體現罷了。

這裏面涉及到新舊之爭,階層之爭。

教育、建學校是柔性手段。

流血與清洗,是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硬性手段。

“看來後世也不是那麽完美的嘛。”朱元璋好不容易抓住後世的一點缺陷,使勁嘲笑。

心中隱隱還有些得意。

有了仙畫的提醒,他的大明一定能少走一些彎路。

……

【總之,52年的這一次調整造就了一些優勢,也留下了一些弊病。】

【等到咱們後面有錢了也有心力了,開始去蘇聯化,嘗試走自己特色的路線,也在補之前留下來的漏洞,比方把單一性學科轉變為復合性學科,然後重新建設頂尖的綜合性大學。】

【道阻且長,但從結果來看,也算是越來越好吧。】

【1999年的時候進行了“大擴招”,那同樣是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

天幕上,主播字正腔圓的播報著新聞:

“國家計劃發展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發出緊急通知,決定今年我國高等教育在年初擴招23萬人的基礎上,再擴大招生33.7萬人……”

高考考場外,記者采訪了幾個考生。

他們的情緒顯然都還算比較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