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十年育樹,百年育人(完)(第2/5頁)

“大丈夫應當與城池和百姓共存亡!我等雖是儒生,但也無懼於上陣殺敵!”

前朝亂世,外族入侵之際,也有不少書生毅然棄筆從戎,立下功勛,甚至是舍身成仁。因此在一部分人看來,這樣轉移陣地的行為頗有些逃避之嫌。

兩方爭執之時,德高望重的山長開口了:

“這不是臨陣脫逃,這是大義之舉!”

所有的學子都看向他。

“生死存亡之際,與敵人刀槍相見,自然是英勇。但你們的刀槍真的比得上那些在軍中多年的人嗎?你們是不是確定自己上陣能殺敵而不是拖後腿?”

“你們讀書是為了什麽而讀?”

有學子舉起手,傲然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其他學子也紛紛點頭。

山長和藹的點點頭:“好志向!那你們就要明白,你們是從千千萬萬的百姓中被挑選出來的,被家世挑選也好,被時勢或者是頭腦所挑選也罷,你們

的肩膀上擔負著的不再僅僅是自己的命運,?[(,

一個國家的文脈!”

場中安靜下來。

文脈!

“你們焉知,假使戰火燒到了更偏遠的這些地方,這些師生們不會憤而起義呢?但是,不到最後一刻,都要忍耐。”

“文脈興,而國家興。文脈亡,而國家亡!”

“人在,國在,人亡,國亡!”

這些轉移的師生們,是在保存華夏的文脈啊!

場中肅然,片刻後,學子們對著山長彎下腰去:“多謝山長教誨,學生受教了!”

魏晉。

謝安的寬袍大袖在風中揚起,和他的心情一樣,絲毫不平靜。

他想起父輩的永嘉南渡,為了躲避戰亂,北方的士族們攜帶著家眷南下遷徙,隨著他們一起的,除了細軟之後,最多的就是書籍。

有了這些讀書的人,有了這些書,南方才逐漸成為了現在的文興之地。

這是士族的根基。

而在後世,或許這些師生,只是普通家庭,連庶族也稱不上,但他們的品性依然高潔,散發輝光。

明朝。

一位叫陸深的松江府藏書家,站在自己的藏書樓外。

在他面前的這幾棟小樓裏,有著七萬多卷的藏書,還有一些珍貴的孤本,可能連皇室都沒有。

這曾經讓他引以為傲。

但是,現在他有了新的主意。

陸深對跟在自己身後的官家道:“傳出消息去,我陸氏的藏書樓,可對外開放,只要有人引薦,就可前來此地抄書並且帶走。”

後世的師生們努力保全書籍,以及危難之際創造一切機會讀書的場景震撼到了他。

將這些書藏在這裏,只是自己記得的時候偶爾翻一翻,又有什麽意思呢?

遇上亂世,一把火就能將它們燒個精光,相關的知識和智慧的微光從此就消失在世間,再也尋不到蹤跡。

多麽的可悲可嘆……

【第二件事情呢,就是1952年的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

【這可以說是華夏大學史上的一個拐點。】

【它的背景,其實是背後的理念之爭。】

【在調整之前,國內的大學基本上都是仿照的美式和英式的路子與風格,還有很多有著教會背景。那個時候的英美高校教育,講究的是“博雅”,尤其是英式,他們不按照學科來分學院,比如牛津大學的著名的三一學院,就涵蓋了很多不同的專業。】

【咱們現在的兩所頂尖大學之一,清華大學,當初就是這樣的,不設專業,重視的是外語、基礎理論和人文知識。四年級,才會著重學習專門知識。】

【除此之外,還有最重要的,相同模式下的思想認同。】

【所以,52年的時候,咱們決定要走社會主義路線,將這種模式改為蘇聯模式。】

【蘇聯模式的理念就是高校的目標就是

培養專門人才,

專業設置要越具體越好,

並且要和實踐就業緊密結合。聽上去,就很實用。】

【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場轟轟烈烈的院校與專業調整拉開了序幕。】

一位老教授這樣回憶:

“當時的實施進度很快,政策下來後,扛起行李就出發,而且限期上課。不少學生是在這個大學入的學,卻在另一大學畢的業。”

又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搬家。

不過這一次的氣氛輕松了不少。

“真的假的?咱們要搬到燕園去?”剛剛得到消息的北大學生們議論紛紛。

“那燕京大學呢?”

“據說他們的文科和理科全部並入咱們學校,然後工科並入到清華大學。”

“那不就是……”

學生沒有說出口,不過他的同學完全明白他想要說什麽,鄭重的點了點頭:“就是你想的這樣。”

【燕京大學、輔仁大學這樣的教會大學,在華夏的土地上消失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