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江山如此多嬌(七)

不得不說,即使是封建時代的帝王們都被常凱申的這手騷操作給震驚到了。

李世民手往桌子上一拍: “竟然不提前告知民眾疏散?!”即使是現在,也沒有這樣視百姓為草芥的。

假使在他的治下,有哪位官員敢做出這樣的事情,撤職殺頭都不足以泄憤,非得要誅九族才行。李靖分析道: 所以,後面的戰役他們就輸了。

除非是胡人入侵,否則兩軍交戰的時候,普通百姓向來是對戰場避而遠之的,誰都怕死。像這樣推著小推車去援軍的,只有是對對面那一方深惡痛絕了。

李世民環視一圈殿中眾人,意味深長: 對百姓仁義,就是對自己仁義。

殿中的貞觀武將們一開始受到了高仙芝的教育,現在又受到了這個教育,紛紛在心中警醒,以後要記得約束自己的部下,行事不能放肆。

當下趕緊拱手行禮: “臣等遵命。”

百姓們更是咬牙切齒。

扒堤壩就算了,居然還瞞著附近和下遊的這些人,是恨他們死得不夠早吧?若是撞上這樣的將領,真不如反了算了!“就是!咱們平民老百姓的命就不是命麽?”

這樣的人就真該下十八層地獄!

一時間,群情激憤。

尤其是住在黃河下遊兩岸的,更是恨得牙癢癢。洪水無情,可這是人禍,不是天災!可他們沒想到的是,這還只是生氣的開端——

【這些都是後話,實在生氣所以多說了幾句。咳咳,其實今天要說的是北宋的黃河改道。】

【這也是黃河的第三次改道。】

【可以說,這次改道,也注定了北宋的興亡,甚至讓它之後的朝代也深受其苦。】

【在北宋之前,大規模的治理黃河還是東漢時期,水利專家王景將黃河導入山東省東營市入海,保了黃河的七百年太平。】

【到了北宋,黃河的泥沙又開始不堪重負了,開始發一些不大不小的小洪水,然後河道也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一些偏移。】

【有個叫李垂的官員就發現了這一點。】

北宋的朝堂上。

一位大臣不慌不忙的從自己懷裏

掏出奏章: “官家,臣日前看到一篇文章,關乎我大宋國運,臣懇請官家和諸位同僚一起觀之。

他這麽一說,大家都來了興趣。

那位大臣展開文章,上面寫著碩大的《導河形勝書》幾個字。大臣開始侃侃而談。

大意是,這位叫李垂的小官,發現黃河竟然開始向北發生偏移。事關重大,最後皇帝便召了李垂來覲見問詢。

官家,北邊可是遼國所在。若是黃河真的改道從北邊入海,那豈不是就移到了遼國境內?咱們和遼國之間天然的屏障就憑空消失了!”李垂滿懷憂心的道, 而且遼國若想要舉兵南下,直接從黃河走,不過幾日功夫就可以到達東京城!

“官家,這是關乎國運的大事啊!”李垂痛心疾首道。

皇帝端坐在禦椅上,待他看過輿圖之後,也陷入了無限的憂愁中。這……這可如何是好?

李垂斬釘截鐵的道: 為今之計,唯有治河,讓黃河不再往北流,得讓它往東流,離遼國越遠越好才行!

趙匡胤一聽到北宋,耳朵頓時就豎起來了。

要說,他和朱元璋還不一樣。他是真心感謝仙畫,要不是它提醒,自己可能到了地底下都不會瞑目。

現在,他有信心局面已經離之前的那個結局遠一些了。

就連各地的牧馬監現在都在大力的培育良馬,那些儒生們根本不敢吱一聲——金軍南下的大刀還在頭頂上懸著呢。

那今兒仙畫又是提醒什麽?

是不是趙光義那些不孝子孫們又給北宋找麻煩了?他聽了半響,沒想到聽到了黃河居然會改道北上的消息。這……他思量一下,對宰相趙普道: “這李垂所言,似乎還挺靠譜啊。”

黃河的確是他的一道依仗。

按照之前的歷史,國都一直在東京城,那遼軍順著黃河就過來了。

等等……不對。”趙匡胤好歹也是軍中出身,又細想一下,立刻覺察出了一些疑問之處, “黃河與長江不同,向來有枯水期,而且冬季容易結冰,可過軍隊。

所以,即使不改道,黃河也並不算是不可逾越的天塹。

這也是他之前一直想要把國

都搬到洛陽和長安的原因。

“這李垂,危言聳聽!”趙匡胤生氣了。

趙普作為名臣能臣,也看出了其中的不靠譜: “黃河如此偉力,豈是人力可以更改的?”這聽上去就不靠譜啊!

君臣兩個面面相覷。其他朝代的君王們也都覺得不靠譜。

嬴政想到自己出巡的時候見過的豐水期的黃河,默了一瞬,冷哼一聲: “這後世之人倒是挺敢想的。

像他們大秦修靈渠,修鄭國渠,可也沒想過要在黃河頭上動念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