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五章 畢其功於一役(第3/4頁)

說完,慕容信長對身邊的王樸和韓匡圖說道:“戰歿平壤城下之民夫,按甲兵的待遇給撫恤,傷者全力醫治!”

五月十七,平壤平原,王昭終於湊齊了北上解圍的大軍。

此戰高麗出動相當於常備軍的正兵一萬,輔兵基本只能當民夫用的州縣郡兵三萬,各豪族部曲兩萬,其中約有一千五百武班,開京禁兵一萬。

一共七萬大軍,其中馬軍一萬,甲馬一千五百,步軍六萬,帶甲接近三萬。

但其中有鐵甲,也就是掛甲的是有一萬五千,其余都是相對劣質,被稱短甲的古板甲和其他劣質皮甲等。

板甲,這玩意,實際上是個天坑,因為它不像是紮甲和布面鐵甲這樣,可以讓未被命中其他區域卸力,板甲完全只能硬抗。

這就導致板甲要想防禦力高,就只有一個選項,那就是用極強、極精良的材料來打造。

而在冶煉技術不足的時代,根本沒法冶煉出這樣的鐵。

這些用熟鐵及低碳鋼敲出來的一大塊板甲,防禦力可能還比不上後世的鐵鍋。

想想你頂個劣質鐵鍋在胸前,然後別人一箭射來會發生什麽?自然是一箭斃命咯。

所以,高麗人雖然有三萬帶甲,但他們的甲與慕容信長的六成鐵紮甲、環鎖鎧,兩成多布面鐵甲再,混搭其他輕甲的甲兵,完全就不是一個档次。

除了這勉強算七萬,加上四五萬民夫,但號稱三十萬的馬步大軍以外。

王昭還調動了一支七千余人的水軍,共計戰船近二百艘一同北上。

別看這支水軍人少,戰船也小,但反而是王昭比較看重的兵力,因為王昭的祖上,其實就是江華灣的土豪,是靠跑海貿和出海捕魚起家的。

因此王家手裏,捏著半島最強的水軍,王建立國之後,這支家族水軍就成了高麗朝廷的水軍。

王昭不認為吐谷渾這樣的草原部族會有多少水軍在,就是昔日的契丹遼國,也沒多少水軍。

因此他向水軍指揮使康承訓下達了命令,如果平壤解圍順利,水軍就要從平壤東南的南浦登陸,從側面匯合平壤守軍,穿插到遼軍側翼進攻,擴大戰果。

如果平壤打成了膠著狀態,那麽康承訓就要率水軍繼續北上,到宣州一帶登陸,利用還沒被遼軍殺光的當地豪族,襲擊遼軍的補給線,迫使遼軍後撤。

……

平壤平原,這是大同江在平壤城周圍,匯合支流南江、載寧江等支流沖積出來的平原,在朝鮮半島來說,是相對廣闊的大平原。

歷史上李氏朝鮮時期,光是平壤平原,就能開墾出大約一百萬畝土地。

這種大平原上有完美灌溉條件的土地,可不是山坡和山谷中的田地能比的,這裏的一百萬畝基本都是上田,產量相對要高很多。

哪怕到了後世,在只能閉關鎖國的情況下,平壤平原的百姓也是三將軍治下過的最好的朝鮮百姓,沒有之一。

就算在此時,平壤平原也被開墾出了很多農田,算得上是高麗大王家,掌握的最肥美土地之一。

王昭以開國名將,大匡,檢校尚書右仆射,上將軍姜弓珍,任行營副都統使兼行營兵馬使。

另一位開國名將庾黔弼的長子庾兢為先鋒軍兵馬使。

義城豪族同樣是開國功臣的洪濤之子洪順,後百濟降臣樸英規為左右兵馬使。

大軍迤邐十余裏,分前中後三軍,每軍分十余隊,每隊出百余人著甲護衛。

萬余馬軍分十部,分別為大軍提供前出偵查、遮蔽行蹤、護衛兩翼等功能。

同時,慈悲嶺上的皇甫兆收到大軍北上的消息,也主動引兵到山下背靠山林列陣,前鋒甚至遊弋到了距離慕容信長大軍不足五裏的地方。

這一切,都是在防備慕容信長突然派出騎兵突襲,在平壤平原這種寬闊地帶,北方鐵騎的威力可以被放到了最大,王昭還是有些擔心的。

慕容信長這邊,諸將也有請命上前突襲的,慕容彥超甚至大聲喊道:“賊虜自以為對應得當,實則太過於依賴馬軍護衛。

觀其馬軍強弱,遠不如昔日契丹皮室軍,若大王命末將出擊,只需三千騎就能擊潰敵部馬軍,趁而掩殺突襲大破之!”

慕容彥超這麽肯定,是因為他剛才已經親率五十余騎與高麗騎兵纏鬥過了。

結果戰績自然是壓倒性的,所以他才覺得可以只用三千騎,就能大破高麗萬余騎兵。

慕容彥超一發言,周圍軍將都怕戰功都被他給奪去,紛紛也開口請戰。

慕容信長笑著擺了擺手,“彼輩雖然力弱不堪沖殺,但熟悉山川地理,咱們只擊潰其馬軍大部和前部先鋒,並非上策。

這些人野戰、浪戰不行,若是分散各處和固守堅城,害處甚大,不如放他們到平壤城下,聚而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