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章 千古未有之唐宋變革(第2/4頁)

但是到了此時,確切的說,還要在一二十年後的北宋初期,這種界限就幾乎完全被打破。

生產力的發展,使得財富這個詞,也開始向下普及到了百姓之中,家有余財甚至相對富裕的百姓逐漸增多。

生產力的發展,還帶來了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的繁榮,城市中嚴格的坊市結構被打破,鄉野間小國寡民,大部分人一輩子都沒出過村的現象,也開始減少。

同時,印刷術的進一步發展,讓知識開始從世家豪門,甚至小家寒門中,不斷往更低一層的普通百姓中傳播。

史載北宋時期,河北的牧羊人中也有能識字寫字,後世石家莊市發現的摩崖石刻就證明了這點。

南方則更誇張,福建路的建州等地,耕且讀者十家而五六。

所以,後世的歷史學者也有很多人稱這時期為唐宋變革。

這是中華文明,一次通透整個階層的大變革時期,也是宋代這麽個又挫又慫的時代,後世還能有很多粉絲的重要原因。

如果不考慮它的挫和慫,小市民和自耕農在這時代,大多數人過的要比漢唐更好。

當然,佃農是不存在這些的,他們什麽時候,也不會過得好的。

哪怕就是後世,那些在一二線城市交著高額房租的‘佃戶’,他們大多的壓力也很不輕。

而張昭之所以能感受到這個時代的脈搏,是因為山豬兒羅善德從濠州給張昭講述一個奇特的情況。

那就是此次濠州騷亂中,有大量的農戶被當地大族蠱惑與朝廷作對,他們在濠州的丘陵山地上圍山堵水做田,據寨而守,非常頑強。

高允權就是因為遍地的山寨,才被逼的只能向朝廷請大兵的。

而張昭沒有管這些濠州人頑強還是不頑強,而是對於他們圍山堵水造田的手藝很感興趣。

因為這就是中國南方得以迅速發展的大殺器-梯田。

原始的梯田,大約是在秦漢時期就得以發明,但是從建設和種植,都沒有形成規模,也相當原始。

因為當時中原之地並沒有被完全開發,用不著費時費力的去山上開發梯田。

唐末五代的梯田,應該還是雲南的哈尼族同胞最有經驗,他們此時被稱為和蠻,正被通海節度使段思平建立的大理國統治。

而偏處雲南的大理國能在後面搞得有聲有色,梯田就功不可沒。

當張昭意識到這是個推廣梯田的天賜良機的時候,立刻就命錦衣親衛審問被俘虜進京,本來要被處斬的亂民首領。

結果得到了很好的反饋,由於南唐朝廷的在淮南的壓榨,濠州這種多山地的州,就只能向山要田,當地人根據秦漢時期的經驗,立刻就將梯田有模有樣的發展了起來。

由梯田,張昭也想到了占城稻,按照時間線來說,此時的占城稻,品種已經成熟了。

從實際情況來說,占城稻的產量並沒有那麽誇張,那些史書上產量高的占城稻,是引進之後,再精選下來的新品種。

占城稻的真正優勢,是在於抗旱、早熟以及可以很好的與梯田配合。

以前東南、華南的山地丘陵地區梯田沒有發展起來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梯田的灌溉相對較難,不可能有大量隨意可用的水。

於是特別需要水的本土稻種,在梯田的產量上並沒有什麽優勢。

但占城稻不一樣,這玩意特別抗旱,種在高山梯田上正合適。

而且它生長周期短,最快五十天左右就能收獲,加上抗旱的特性,甚至可以用來救急。

梯田與占城稻,才是絕配。

了解到這些情況後,張昭也審視了一下自己的優勢,他最大的優勢,還是提前知道了結果。

比如占城稻這玩意,當年宋真宗下令推廣全國的時候,實際上他是很擔心的,前後反復了好幾次,最後才決定推廣。

因為他不知道這玩意到底是不是真的抗旱、生產周期短又高產,他又沒親眼見到過占城稻豐收的場面,生怕被底下的官員給忽悠了。

再比如梯田,真正推廣的時候,已經到了新中國時期了。

歷代當政者懶政,無視梯田帶來的好處是一方面的原因。

但另一方面就是他們不知道自己幹的事,一定就是正確的。

在這個民以食為天的時代,任何農業上的改進,都出不得一點紕漏。

但張昭是明確知道這個結果的,只不過占城太遠,周國連水軍都處於建設階段,就更不用說可以大船出海了。

不過機會也很快就來到了,原來占據南(漳)、泉二州的留從效,遣司馬黃禹錫攜龍腦香六十斤,紋有獬豸以犀牛角裝飾的金玉蹀躞帶五條,跋涉數千裏到東京開封府朝見張昭。

留從效此人,原本是王閩的將領,南唐滅王閩後,留從效表面上聽從南唐的命令,但實際上占據泉州形同割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