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三章 給節度使職位的最重一擊(第2/4頁)

加參知政事銜的,可以是六部尚書,也可以是禦史台的禦史大夫,大理寺的大理寺卿、樞密院的樞密左右使,鹽鐵司的鹽鐵使,就看誰能得到皇帝的青睞了。

在地方上,張鉊改現在的道、州、縣三級為行省、府(州)、縣模式。

行省,全稱持節巡撫某地行中書省同平章事。

比如在河東,就可以稱為持節巡撫河東行中書省平章事,簡稱為河東行省或者河東省。

行省設平章一人統管全體事務,下設布政使、按察使、防禦使三使以及不常設的鹽鐵專使。

一般由平章兼任布政使,處理政務。

按察使負責監察、巡訪、刑律等事。

防禦使則主管全省防務,各府(州)縣的州縣兵、義從與團結健兒,都歸防禦使管理。

在防禦使以下,各州的州縣兵官長為兵馬督監、縣團結健兒官長為縣尉。

同時在各州縣的緊要地點,設立巡檢司,以組織驍勇義從探奸、捕盜、設卡守護緊要等,巡檢司的巡檢,也歸屬防禦使管理。

設立巡檢的最大目的,就是在於補足鄉官變役職後,鄉間軍事動員力的不足。

巡檢一般從退伍的功勛低級軍官中選拔,有權組織弓箭社、槍棒社等準軍事組織。

再從這些社中,挑選精銳為義從,國家給予一定的餉銀,使之維護地方穩定。

同時巡檢的設立還有個重要象征意義,那就是表示皇帝只是要削節度使的權,不是要削弱武人的權。

這個天下,還是屬於武人滴!

而行省高層中,各省平章屬於中書省的一員,直接對皇帝負責,同時因為兼任的布政使一職,也要受到尚書省一定程度的管轄。

按察使則直接對門下省負責,同時也要受到禦史台和大理寺的一定管轄。

防禦使則直接對樞密院負責。鹽鐵專使由鹽鐵司受皇帝命令,選擇性的派出,也可以由布政使兼任。

而府這個單位,是專為節度使設立的。

從現在起,有節度使的州就會升級為府。

比如許州忠武軍,就從許州改回許昌府。

宋州歸德軍節度使的宋州就改名為歸德府。

鄧州威勝軍節度使的鄧州,也改回了南陽府。

至於節度使,這個單位還是存在的,不過全稱從節度使變成了持節鎮撫某府兵馬事兼某地府尹。

比如許州忠武軍節度使,全稱變成了持節鎮撫許昌忠武軍兵馬指揮等事兼許昌府府尹。

這可是個極大的改動,這麽一改,節度使雖然還存在,但權力被限制在了本州,更是大為分散。

這種分散不是指被別人分割走,而是指權力的來源變分散了,原本最重要的持節都督某地變成持節鎮撫。

而光是一個持節鎮撫,根本沒意義,必須要加上後綴。

比如後綴了管兵馬事,才能管當地的軍隊,而且軍隊中的州縣兵和本地團結健兒,還被兵馬督監和巡檢給分走了。

對於所在府的政事,也只有後綴了本府府尹才可以管理,沒有後綴的,朝廷就會派出知府分割政事。

在這種情況下,節度使一職,必然會飛速朝著宋代那樣的榮譽職務發展,不給你後綴管兵事和府尹,那就是個空頭官銜。

退一萬步說,就算有管理兵事和政事的權力,但是範圍也被縮小了。

以許州改成了許昌府為例,原本許州下轄鄢陵、陽翟、長葛、許昌四縣,這四縣總人口有二十余萬。

因此許州忠武軍極限狀態可以抽調一兩萬軍隊,平日裏也能養著兩三千牙兵。

但是現在改為許昌府後,節度使要靠後綴的許昌府尹管事,那下面的四縣縣令,立刻從原本被忠武軍節度使生殺予奪的屬官,變成了同屬於國家的下官。

許昌府尹雖然還是他們的上級,但少了原本節度使時,其中隱含的主公與臣子之意。

沒了這個關系,那麽就算依靠以往的威勢,忠武軍的節度使最多也就能掌握附廓縣許昌縣這一個縣。

其余的縣,政事在縣令手裏,州縣兵在許昌兵馬督監手裏,團結健兒在各縣縣尉手中,各地要沖的義從,在潁川巡檢這樣的地方武官手裏。

這樣一來,節度使能掌握的,就只剩下了許昌府的忠武軍牙兵。

沒了地方勢力的輔助,光是許昌縣,雖然是府城大縣,但也就六七萬人口甚至更少,忠武軍常規編制,最多能保持個一千人左右。

靠一千人的牙兵,那是打死也翻不出什麽浪來咯。

當然,現在還沒有到一步就把節度使直接整垮的地步。

要知道現在張周,還是十幾個節度使呢,包括張聖人的親信馬昭遠馬鷂子、氾全等人都是節度使。

更別提河北的土豪和高行周、符彥卿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