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三章 給節度使職位的最重一擊

紹明二年,二月二十五,經過廣泛的討論,甚至連神都洛陽和東京開封府周圍鄉野的塢堡大族,都征求過意見以後,張周的政治制度改革全面出爐。

中央層面,現有的三省中,中書省的中書令不再常設,也不再是中書省的官長,而是一個名義上的職位,相當於後世的榮譽主席。

中書省放棄了左右散騎常侍、左右司諫、左右正言等監察官職以及相對應的職能,把這部分監察和諫議的權力,全部交給了門下省。

自此門下省的監察權得到了擴大,但是門下省的城門郎這種掌管都城、皇城和掌管寶印、頒布敕命、賞賜旌節權力的符寶郎,則給了中書省。

中書省以中書侍郎為首,事實上變成了皇帝的私人幕僚機構,中書侍郎以下,職責分為兩部分。

一部分稱為章台,是皇帝的參謀、秘書機構,以中書知制誥為首,下設中書舍人六人對應朝政,又設若幹主事、令史。

另一部分為稱為鸞台,主管皇帝的私人財產和親軍,下設錦衣親衛指揮使司、侍衛馬步親軍指揮使司以及內使府。

錦衣親衛分南北兩軍,北軍負責國內調查、探奸、以及充做皇帝的儀仗隊。

南軍負責對外的情報工作和信息收集,設一正三副指揮使。

侍衛馬步親軍指揮使司,統轄皇帝剩余的親軍七衛和憾山都。

侍衛馬步親軍都指揮使不常設,由親軍左右羽林衛、左右金吾衛、左右龍驤衛和左千牛衛的指揮使以及憾山都指揮使輪流擔任。

輪到誰宿衛番上,誰就是侍衛馬步親軍都指揮使。

內使府則是皇帝的私人資產管家,首領為內使令,主管皇帝的白糖、冰糖、棉花、河西商路、蘭若錢莊以及各地的皇產皇莊。

看出來了吧,中書省下的章台與鸞台,實際上就是皇帝的司禮監和東輯事廠。

而且看起來位高權重的門下侍郎沒有皇帝授權,不持節的話,是不能管理鸞台事務的,這就避免了中書侍郎成為東漢那樣的開府大將軍。

而通過這樣的政軍兩只抓手,張鉊將最核心的權力,牢牢抓在了自己手中。

並可以用內廷對外廷的人才形成虹吸,連科舉之路以後都是單獨的,有什麽大才,先到中書省聽用,再放到外廷去,以此籠絡人才。

而在門下省獨自掌握了監察、諫議之權後,為避免監察權全部落到門下侍中手中,張鉊並沒有廢除禦史台。

而是讓禦史台主管監察高級京官以及派出禦史巡訪地方,讓門下省負責向皇帝諫議、封駁、承旨,並監察在京中低層官員。

當然門下省也有監察高級京官的權力,這是張鉊特意讓雙方的職權稍有重疊,免得他們各自獨霸一方。

而尚書省,恰恰是此次改革收益最大的一方,張鉊將自己兼任的尚書令讓了出來,因為他實際上已經是中書令了,張希崇就得以出任尚書令。

尚書省由尚書令主管全部政務,成為了事實上的丞相,呃……或者說應該是明代的首輔大學士。

因為對於監察這一塊,還有門下侍中和禦史台在分他的權。

張鉊為了加強尚書令的權力,還決定給尚書令加同門下事,使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管一管門下省和禦史台的事情。

不然堂堂政務之首的尚書令完全沒有監察權,幹起事來必然處處受到掣肘,那也太難看了。

同時尚書省的左右仆射官職被廢除,六部長官左侍郎直接升級為尚書,下面再設立左右侍郎以及其他佐官。

而大理寺這個在五代基本癱瘓的機構,張鉊也給搬了出來,主要負責地方各州縣重要案件以及京畿案件的最終裁定。

以禦史台、大理寺、刑部為三法司,這是來分尚書省刑部之權的,免得刑部過於強勢。

此外張鉊又設鹽鐵司這個專業撈錢的職位。以鹽鐵使、戶部和中書省負責度支的度支舍人,共掌國家財政。

最後的重中之重,那就是樞密院了,樞密院除了不管親軍七衛一都以外,全天下的禁軍、鎮軍、州縣兵等,都歸樞密院管轄。

樞密院官長為樞密使,設樞密副使若幹,但管事的只設立樞密左使和樞密右使,其余為加官。

另設立樞密直學士三人,輪流侍奉在皇帝身邊,以便皇帝溝通樞密院。

至此,這個結合大量宋明特征,又還算符合目前形勢,互相獨立又交叉的政府系統就形成了。

這其實是一場皇帝大搞中央集權的改革,張鉊通過中書省,將朝廷變成了內廷與外廷。

內廷直屬皇帝,幾乎什麽事都能插上一手,外廷負責具體的政務,但再也不能隨心所欲。

國家的群相則以尚書令、門下侍中,樞密使以及兩到四個加了參知政事銜的官員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