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七章 治大國如烹小鮮(第2/5頁)

反正役職制杵在這裏,管他誰打過來了,都是一樣繳納田稅,只要大兵不下鄉野殺人,甚至他們還可以少繳一段時間的賦稅。

既然這樣,那你們就打去吧!誰管你們打成什麽樣?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人都看不到鄉官制變役職制的弊端,但利益太大了,太省事了,太好用了。

於是兩宋以及明朝,他們只在維持役職制的基礎上,打了一個小小的補丁。

那就是極力擴大科舉的影響,將原本一部分鄉官的權力,通過科舉這條通道,返還到以科舉謀生的鄉間士大夫身上。

以期望通過他們,來動員鄉間的力量。

這麽搞,其實問題也不大,最初也還是有可執行性。

只是最後壞就壞在趙二這家夥身上,把崇文抑武搞得太過頭,導致鄉間士大夫完全成了酸秀才。

所以哪怕兩宋和明朝,士大夫階層殺身為國的,不可謂不多。

但是他們能力實在有限,根本不足以像漢末、五代這樣至少可以保住基本盤,甚至連南北朝的局面也保不住。

南明被迅速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明朝鄉間武力和動員力,特別是承平已久的長江以南,實在太弱了,幾乎等於沒有,導致清兵只需要追著南明那點武力打就行。

看著張鉊眉頭緊鎖,尚書左仆射兼吏部尚書張希崇開口說道。

“聖人,如今之勢態很明顯,鄉間民戶逃亡頗多,根本沒有大戶能承擔起役職。

各州縣的賦稅完成與否,完全就靠是否能在鄉間找到可以承擔的役職。

而能被官府選中承擔役職的,無一不是有點家產,但是又無力保護的普通富戶,被選中一家,就破家一戶。

真正有實力的,則可以用各種辦法逃脫,逃脫不了,他們就會加入李仁恕這樣盜匪團夥。

是以臣認為,役職制至少需要暫停,不然繼續下去,朝廷對於鄉裏間,就完全要失控了。”

張希崇久在方鎮,所以他很清楚鄉間的役職是個什麽情況,其實就算張鉊這次不召集起來議這個事情,他也準備上書了。

“薛居正,你是戶部尚書,你來說說看法,從唐至晉,鄉間全然如此嗎?”

張鉊點了薛居正的名字,意思很明顯,鄉裏間的情況已然積重難如此,那後唐和後晉他們是怎麽維持朝廷運轉的?

薛居正當然懂張鉊這麽問的言外之意,於是攤開了手裏的一份資料呈給張鉊,他自己則直接開始回答。

“後朝與石敬瑭時期,鄉間情況比我大周,是要好些的。

因為彼時還沒有經歷三年水旱蝗大災。雖有兵亂,但未像如今這樣,經歷契丹人四處打草谷。

是以鄉裏間雖然問題多多,但還能維持。

而且如李仁恕這樣的賊匪,只在淮北的徐、沂、宿、潁等州,其余州縣未有此等大賊。

且河中府至東京開封府的沿河一帶,乃至陳、許、宋等州尚算富庶,是以不遇大災之年,朝廷的境況還算好。

淮南、關中、河北等地雖然朝廷鞭長莫及,但只有節度使鎮壓,每年往朝廷繳納的銀錢,各鎮節度基本沒有缺少。”

張鉊明白了,後唐、後晉時期,一是民間比現在富裕,二是朝廷實行了分包制。

即好治理的州縣就由朝廷直轄,不好治理的,要承擔很大軍事任務的,比如河北和關中以及山南東道等地,就交給節度使去鎮守。

節度使則相當於是朝廷的賦稅承銷商,地盤給你了,每年要上繳的賦稅額度也給你了,至於具體搞成什麽樣,那你自己決定吧。

搜刮手段高明,賺了是你自己的,虧了你得補,鬧起民亂了自己鎮壓,鎮壓不住朝廷就換個人再去安撫,起了不該有的心思,朝廷就討伐你。

而張鉊現在恰恰不願意再在各地設立節度使,現有的節度使,權力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是以指望節度使上稅的辦法,也沒法實行。

好家夥,張聖人眉頭一皺,我說削奪節度使職權的時候,反對的聲音竟然幾乎沒有呢,原來都在這等著呢。

他們在等著張鉊搞不定局面後,只能重設節度使,到時候就輪到他們的重新登場了。

張鉊在薛居正的提醒下明白了這個緣由,作為張鉊的頭號心腹文臣,門下侍郎範質當然也知道這個緣故,於是薛居正的話音剛落,他就上前大聲說道。

“聖人,臣不同意左仆射恢復鄉官的提議,自中唐以來,鄉官變役職後,朝廷節省了大筆開支,鄉間也趨於安定。

如今役職制無法繼續,無非是兩個原因,一是經過晉主北狩和契丹南下後,鄉間戶口多死難與逃亡,但是征稅的額度卻並未減少,使得鄉間役職根本無法承擔。

二是李仁恕此賊,趁著朝廷內亂的機會,攫取了大量的鄉裏之權,鄉民早被這些賊匪困於水火之中,哪還能繳納朝廷賦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