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七章 治大國如烹小鮮(第4/5頁)

只要他們是漢人之國,說漢話,用漢家典籍,自認為漢人就足夠了。

那麽要往外大規模開枝散葉,就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鄉村組織,能讓朝廷得到最詳實的鄉村數據,能動員出合適的人口移民。

他這邊還在考慮,內侍進來報告,中書令和凝和吏部尚書馮道在宮外求見。

張鉊在偏殿元貞殿接見了兩人,張鉊看著儀表堂堂的馮道,就知道這老小子準備出來做事了,也知道自己的政權終,於讓天下所有人都覺得穩固了起來。

因為要說看風向和明哲保身,沒人能得上馮道這位不倒翁。

不過此人雖然有才,但問題也不小,主要是馮道的意志並不堅定,擅長的是上下逢迎,為人太過油滑。

能知人用人,但是缺少領導權威,跟張希崇,剛好就是兩個極端。

在張鉊看來,張希崇對國事的理解和眼界能力,是趕不上馮道的,但是張希崇有一個馮道不具備的優勢。

那就是張希崇此人能決斷,只要與張鉊商議完畢,他就一定能把這事情執行下去,下面的官員誰敢搞小動作,張希崇就敢果斷懲處。

但馮道不行,他能讓上下都念他的好,賣他的面子,但讓下屬堅決執行,他做不到。

於是,張鉊入了東京以後,並未重用馮道,而是讓他在禮部尚書的位置上,幹好國家禮儀、典章制度等方面的事情。

和凝則是張鉊最為看重的後晉時期重臣,此人文武雙全,是個文學家,但也能上馬騎射,略懂兵事,還非常善於刑律,歷史上著有《疑獄集》,是中國最早的案列選編。

見兩人一同進來,張鉊趕緊讓人賜座,不過二人並未坐下,而是拱手施禮後和凝說道。

“聖人,我二人前來,正為鄉官與役職之爭而來。”

“哦?中書與有道先生有何見解?”張鉊也猜到這兩人來,很可能就是因為此事。

和凝看了馮道一眼,示意他先說。

因為在和凝看來,當初兩人計議給張鉊通風報信和出兵借口,那是兩人一起幹的。

但現在來看,和凝覺得好處仿佛是他一個人拿了,馮道並未受到多少福澤。

馮道雖然什麽也沒說,但和凝內心處壓力很大,所以一直在張鉊面前說馮道的好話,還處處讓馮道在張鉊面前出頭。

馮道斟酌了一下語句後,對著張鉊說道:“鄉官制度,中唐以後就基本棄之不用,因為此實乃兩漢、魏晉、南北朝與隋時,國家在基層動亂不安,世家所能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了鄉官這種遮蔽鄉野的存在,世家大族才能把握地方,他們以宗族為紐帶,將族人安排到鄉間任鄉官,排擠非他們族內的鄉官。

鼎盛時期,河北、齊魯之地鄉間盤根錯覺,隋唐幾代帝王都動不得他們,連太宗文皇帝都深深不安,好不容易現在基本瓦解了鄉官制,聖人切不可再恢復。”

張鉊笑了笑,問向了馮道:“馮尚書為何知道某要恢復鄉官制?”

馮道再次拱手,“聖人之志,早在安西之時,就已經很清楚了,陛下若是只想做個後朝明廟那樣的帝王,早就發兵進關中搶奪了。

如今這般慎重,又處處行仁,褒獎忠義,以圖復禮,其志在囊括寰宇也!”

“若要囊括寰宇,必要借重鄉官,以求鄉間抽調出人力物力,所以陛下定然有恢復鄉官制的願望。”

後面的話是和凝說的,“臣請陛下不要急躁,此等事體,實乃國家大政。”

張鉊點了點頭,暗中想了一想,和凝的家族都在東京,應該跟地方沒什麽特別深的糾葛。

加上此時是武夫的時代,他這中書令不一定有多大的能量,於是直接對和凝問道。

“中書既知朕心,不恢復鄉官制,當如何保證鄉裏間的動員能力?”

“臣請陛下給予兩月時間,可出馮尚書與趙玄輝於各道州縣,詳加考察後,再交陛下定奪。”

趙玄輝就是趙瑩,也是張鉊進入中原的功臣之一,不過張鉊還沒進東京就病倒了,然後一直去職在家休養,現在看來病應該好多了。

張鉊看著和凝和馮道,只見這兩眼睛裏都閃閃發光,這可不是五六十歲老頭子應該有的眼神啊?

馮道甚至拱手對張鉊說道:“臣等事偽朝,罪過大矣。今尚有氣力,願為新朝萬年太平,獻一份力。”

張鉊馬上就明白了,自己這個大周朝穩固之後,這些在晉國當了裱糊匠的老臣,終於想要趁著還能動,要出來做點事情好名留後世了。

不然被張鉊打成叛逆偽朝的後晉宰輔經歷,將是他們青史上抹不去的汙點了。

思考了片刻,張鉊就迅速做出了決定,“那就加封趙瑩為樞密副使,西南諸州縣監察禦史,出山南東道的襄、鄧、金、郢、安、房等十三州,考察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