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陛下聖明(第3/5頁)

丘松吸了吸鼻子,從包袱裏取出一串火藥包。

顧興祖忙站起來,這一次不必丘松來捆綁,卻是自己將這一串火藥包背上,然後正襟危坐。

等差不多了,張安世放下手中的春秋,站起來,笑吟吟地道:“功課如何?”

“功課做好了。”顧興祖從書囊裏掏出功課來,一面道:“前兩日博士和助教們不在,學生還另外做了一些功課,除此之外,將《尚書》也背了兩篇。”

張安世低頭看功課,其實張安世自己也懂得不多,他對古人的學問,大抵是從論語,和最近在讀的《春秋》中來的。

這之乎者也的話,很是拗口,張安世只靠單獨的字句來猜測全句的意思。

不過這並不有損他作為博士的光輝形象。

張安世大抵看過後,便滿意地點頭道:“好,很好,孺子可教,這令為師很欣慰。”

顧興祖乖巧地道:“學生還練習了一下字帖,請博士過目。”

說著,又取出一份字帖來,送到張安世的面前。

張安世一看,頓時臉一紅,不得了,這字比他寫的還要好了,果然名師出高徒。

張安世感慨道:“為師很欣慰,很欣慰啊,你能主動學習,可見已得我三四分真傳了,所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不錯,不錯。”

顧興祖道:“還有……學生前日去了書鋪,買了一部八股講經……學生……”

張安世接過書一看!好吧,這書認得張安世,張安世卻不認得它。

於是張安世忍不住在心裏感慨,太祖高皇帝真他娘的變態,拿這個做科舉的考題,這是人幹的事?

檢查了一番顧興祖的功課,他的進步的確非常快,甚至可以說神速也不為過。

不得不說,顧家的基因還是很好的。

而且這顧興祖智力很高,記憶力尤其的好。

張安世一直懷疑,許多古人的智力其實並不高,這一點在平民上頭很明顯,倒不是人種的問題,而是這個時代絕大多數人,因為吃了上頓沒下頓,即便是較為殷實的人家,雖能吃飽飯,可也只有年節的時候,才能攝入一些蛋白質。

這就導致,九成的人,腦部的營養不足。

顧興祖在這方面,就完全沒有這個煩惱,不說他爺爺是侯爵,而且還鎮守貴州,作為大明獨當一面的軍事將領,那顧成和雲南沐家,幾乎是大明穩定西南的重要支柱。

顧家就這麽個獨苗苗,真是恨不得把天下的美味佳肴都往顧興祖的肚子裏塞,相比於這世上絕大多數的可憐人,顧興祖的問題只怕只有營養過剩了。

這也導致,顧興祖的智力優勢十分明顯。

唯一缺的,就是捶打而已。

張安世不斷點頭:“不錯,不錯,很好,一定要好好的學,今日就講尚書吧,先將尚書倒背如流。”

顧興祖幾乎沒有猶豫:“知道了。”

張安世摸摸他的頭,一臉慈愛的樣子。

當然,誇獎是必不可少的,可是揍也沒少挨。

朱勇脾氣暴躁,就恨不得拎著顧興祖出去和張軏一起混合雙打了。

而原因只是他背錯了一個字。

……

此時的朱棣,心情很不錯。

這可以從他臉上的飛揚神彩就能看出來!

他反復地對身邊的人講:“為君者,最緊要的就是用人,有了識人之明,再將這些人用在恰當的位置上,如此一來,社稷就可穩固,國家就可興旺,百姓就可安居樂業。”

頓了一頓,朱棣圖窮匕見:“就說那個張安世吧,人人都說他不該做博士,可朕一眼就看出他有這樣的才幹,結果如何呢?你們呀,看事只流於表面,不能洞察本質……”

說著,朱棣搖搖頭。

站在下頭,恭聽朱棣說話的乃是解縉,解縉像吃了蒼蠅一般,心口堵得慌,可面上卻是只能欽佩的樣子:“臣慚愧之至。”

朱棣滿意地笑了,道:“你能知錯便好。”

解縉便道:“陛下,科舉在即,許多讀書人已入京,許多客棧已是人滿為患,國子監那兒也預備了許多監舍,準學子入住,這是陛下登基以來,第一次掄才大典,可謂盛況空前,尤其是蘇、松遭遇了大災,可不少讀書人,依舊湧入京城,太子殿下為了這一次恩科,可謂煞費苦心。只是今歲的主考官,當選何人妥當。”

這話題成功地轉移了朱棣的視線,他收起方才那明顯的得意之色,神色顯得慎重起來,沉吟片刻,才道:“解卿家有何高見嗎?要不,就讓國子監祭酒胡儼來吧。”

解縉微笑,這科舉主考,是無數讀書人夢寐以求的位置,在這時代,主考官被人稱之為座師,一旦有人高中,這些考取的進士們見了當初的主考官就要行弟子禮,這是何等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