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陛下聖明(第4/5頁)

解縉道:“胡公學貫古今,確實是合適的人選,不過……”

朱棣道:“不過什麽?”

解縉道:“胡公有魏晉之風。”

此言一出,朱棣心裏似乎了然了。

所謂魏晉之風,可不是什麽好詞,這魏晉之風的代表人物,是嵇康為首的竹林七賢,而這些人離經叛道,為人散漫,愛隱居深山。

至少太祖高皇帝的時候,對此等讀書人,就大加撻伐,認為這些人沽名釣譽。

朱棣倒也認同,頷首道:“他確實懶散了一些。”

此時,解縉便拜下道:“臣不才,願為陛下掄才。”

朱棣沉吟道:“此事關系重大,不如……”

朱棣頓一頓,才道:“朕以你為主考,其余胡廣、胡儼、金又孜為副考,那個楊士奇……”

朱棣陡然想起了楊士奇來。

解縉道:“楊士奇如今尚且位卑,臣以為此時提他為副考,有些不合適。”

朱棣沉默片刻,他對解縉許多時候身上的讀書人臭毛病是不喜歡的。

可不得不說,解縉這個人……已算是讀書人中,難得的對他畢恭畢敬,言聽計從的了。

朱棣便不再多說,只道:“命文淵閣舍人擬旨吧。”

解縉大喜,這一次得了主考官,哪怕此時他已身居高位,卻也喜不自勝!

這可是真正的光耀門楣的喜事啊,何況……此科一旦揭榜,他這主考官,便是此榜進士們的座師,將來桃李滿天下,不在話下。

解縉按捺住心頭的激動,努力地平靜道:“臣遵旨。”

定下了科舉的事,等解縉領旨而去,朱棣的心裏卻還是有些放心不下。

明初的時候科舉剛剛確立,問題很多,太祖高皇帝都為這些事焦頭爛額,建文皇帝更是直接躺平,可並不代表,這其中鬧出了多少亂子。

所謂讀書人,可不能將他們當作單純的讀書之人。

每一個讀書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宗族甚至一個世族在供養,這些人遍布於天下各個州縣,某種程度,這些宗族和世族,恰恰是大明維系地方統治的重要根基。

一旦出了什麽亂子,令海內失望,他朱棣本就被人罵作是弑侄的馬上天子,只怕這老臉要擱不下。

朱棣低頭,踱了幾步,想了想,突然道:“亦失哈。”

亦失哈上前:“奴婢在。”

朱棣道:“告訴太子,此次科舉,關系重大,萬不可出什麽亂子。”

亦失哈頷首,連忙應命而去。

……

另一頭,挨到了正午,張安世伸了個懶腰,他很享受現在的生活,每日教書育人,做一點對這天下有一點用處的事,多有意義啊!

卻在此時,外頭突然傳出嘈雜的聲音,原來卻是隔壁的率性學堂鬧起來了。

說起這率性學堂,乃是國子學六個書堂裏的‘尖子班’,屬於勛臣子弟裏,最佼佼者的一批。

聽著喧鬧聲,張安世忙讓丘松去打探。

丘松下意識的就要背著他的包袱去。

張安世踹他一腳屁股:“即便是京城三兇也要用腦,別他娘的給成日背這東西,它要炸了,咱們就一起上西天。”

丘松則是挺著他的肚腩,倔強地和張安世對峙。

不過……最終張安世大哥的身份還是降伏住了這位小四弟,他只能戀戀不舍地將包袱小心翼翼地放下,而後才一溜煙地往外跑。

過一會兒,丘松便回來道:“鬧起來啦。”

張安世翹著腳:“我當然曉得鬧起來了,他們鬧什麽?”

“科舉下旨了。”

“一口氣說。”

“主考和副考……大家不喜歡。”

張安世不由好奇道:“為啥?”

丘松迷糊地眨眨眼,陷入呆滯狀態。

張安世牙根都要咬爛了,只能認命地對朱勇和張軏道:“你們去打聽。”

朱勇和張軏辦事就得利得多,二人很快就跑了回來,朱勇繪聲繪色地道:“大哥,是這樣的,許多人說科舉不公。”

張安世一臉無語地道:“他娘的,這不是還沒開科,怎麽就開始不公了?”

“問題在四個考官,這四個考官,為首的是解縉,解縉是江西吉水縣人。其次便是副主考,而這胡廣,也是江西吉水人。此外還有咱們的國子監祭酒胡儼也是副主考,他是江西南昌府人。另外還有一個金幼孜,這金幼孜是江西新淦人。大家都說,這考官都被江西人包圓了,尤其是北方籍貫的讀書人,現在鬧得很厲害,說此科不考也罷,肯定又是江西人要高中的。”

張安世詫異道:“陛下難道不知道嗎?為何還要讓這些人做考官?”

朱勇苦笑道:“俺也去問了,有人說不公,也有人說再公正不過,這說公正不過的,多是南方的讀書人,尤其是江西籍貫的,更是眉開眼笑。他們說啦,挑選考官,自然是德才兼備者,不說其他,單說建文二年的恩科,那考中狀元的胡廣,還有榜眼王艮、探花李貫,皆都是江西吉安府人!而且連二甲第一名吳博、第三名朱塔,也都是江西人,江西人才學好,都在朝中為官,以文章而聞名天下,這主考官最後不選他們,又能選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