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新生

印度、日本、中國最初遭遇的命運都一樣,沒有哪一個國家沒有被入侵,沒有哪一個國家沒有簽訂過不平等條約。中國選擇了“槍杆子裏面出政權”,印度選擇了“非暴力不合作”,日本則選擇了“脫亞入歐”。各個國家民族都在進行自己的選擇,這些選擇效果完全不一樣。當年選擇的效果在今天都很明顯。

91.長征對目標的選擇不是一個神靈般的預言

中國革命之所以能夠勝利,不是神機妙算的結果,而是艱苦卓絕的實踐。

就拿長征舉例。中央蘇區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開始長征,在整個長征的過程中,長征對目標的選擇不是一個神靈般的預言,就是說紅軍長征之初就選定到陜北建立根據地,不是這樣的結果。

長征最初沒有人稱之為長征,稱為戰略轉移,因為最初選定的目標,遠遠不是最後確定到陜北去建立根據地,當時主要是考慮到湘鄂西,與賀龍、蕭克的二、六軍團會合。

這個目標被國民黨蔣介石一開始就認識得非常清楚,就知道紅軍一定會到湘西,與賀龍、蕭克的二、六軍團會合,所以防範甚嚴。湘江之戰,紅軍損失慘重,戰後銳減為3萬余人,損傷過半。沉重的損失使紅軍徹底認識到中共中央臨時負總責的博古和所謂的軍事顧問李德所確定的目標是無法實現的。

那麽湘江之戰之後怎麽辦?新的目標到哪裏去?沒有確定。

後來在黎平會議提出到貴州,在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區建立新的根據地。黎平會議對中央從江西出發選定的湘西目標作了第一個修正,就是不到湘西了,到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區建立新的根據地。

黎平會議選定的這個根據地,在遵義會議又被否定了。

遵義會議提出的目標又是什麽呢?遵義會議的決議,一方面,確定了毛澤東同志在軍隊的指揮權;另一方面,確定了北渡長江,會合四方面軍,在川西北創建根據地,進而赤化四川。

遵義會議確定的目標,由於一渡赤水之前的作戰失敗,被迫放棄,就是說建立川西北的根據地也沒有可能,首先因為從宜賓附近渡過長江就完全不可能。

一渡赤水之後召開的紮西會議,又把遵義會議提出的到川西北建立根據地,進而爭取赤化四川這個目標改變了。紮西會議提出的是,在雲貴川邊建立革命根據地。

雲貴川邊的根據地也沒有搞成,因為川軍、滇軍的夾擊。川軍、滇軍很快就到了這個區域,雲貴川邊也搞不成了。後來二渡赤水,二渡赤水占領了遵義,取得了遵義戰役的勝利。遵義戰役的勝利,可以說是紅軍長征中取得的第一個大勝利,叫遵義大捷。

遵義大捷之後,紅軍的主要目標變成了要解決貴州。在遵義會議之後,三渡赤水之前,毛澤東同志就力主紅軍主力要殲滅國民黨的追擊軍周渾元縱隊,要與周渾元縱隊進行決戰,全殲周渾元縱隊,進而赤化全貴州,通過赤化全貴州,進而赤化整個雲貴川三省,然後擴大到湖南及廣大地區,當時這個設想實際上也是達不到的。

但二渡赤水和遵義大捷的空前勝利,使中共中央領導人再一次急於求成。

後來因為魯班場戰鬥的失利,赤化貴州的方案被迫放棄。

這就是毛澤東同志在“八大”二次會議,他所承認的,一生中打過四次敗仗,兩次發生在一渡赤水,魯班場戰鬥的失利,被迫放棄赤化貴州——就是毛澤東在“八大”二次會議上講的,“茅台那次打仗,也是我指揮的”。

我們從這裏可以看出,長征走到遵義會議開過,走到三渡赤水之前,目標已經作了多次修正了。這個目標的修正,已經由湘西修正為川黔邊區,又修正為川西北,緊接著又修正為赤化貴州,赤化貴州也不成。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完成這個過程中進行的艱辛探索,不斷地撞南墻,但最珍貴的是什麽?是撞了南墻也不回頭,還在反復地尋找。所以中國革命的成功,不是神機妙算的結果,而是艱苦卓絕的實踐。

92.國民黨無疑有好故事,但共產黨的故事肯定更好

在長征過程中,紅軍的戰略目標不斷地變化,一個一個的目標在發生改變。

在四渡赤水之後,紅軍把目光放在了黔西南地區,就是貴州的西南部,但是紅軍還沒有到,滇軍就先到了。

後人現在看四渡赤水,感覺那是非常偉大的,但是偉大從來是以苦難為代價的。中央紅軍在這幾個月裏,時而東,時而西,忽而北,忽而南,無定向轉移,從建立黔北根據地開始,到川西北,幾次預言的根據地都沒有建成,赤化四川、赤化貴州的設想,也都沒有實現。四渡赤水之前,原來曾在紮西、遵義招募過幾千個新兵,使湘江之戰的損失得到一些彌補,紅軍得以喘息。但是過金沙江之前,紅軍的人數已減到2萬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