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嚴酷的篩選(第5/8頁)

毛澤東後來對斯諾回憶說:“由於我的職位低下,人們都不願同我來往。我的職責中有一項是登記來圖書館讀報的人的姓名,可是他們大多數都不把我當人看待。在那些來看報的人當中,我認出了一些新文化運動的著名領導者的名字,如傅斯年、羅家倫等,我對他們抱有強烈的興趣。我曾經試圖同他們交談政治和文化問題,可是他們都是些大忙人,沒有時間聽一個圖書館助理員講南方土話。”

張國燾也是無時間與這個圖書管理員交談的人之一。他對毛澤東的最早記憶不是來自北大圖書館,而是來自毛澤東從北大返回長沙後創辦的《湘江評論》,當時這份刊物在南方影響很大。政治上極其敏銳的張國燾雖然感覺到了幾千裏之外一個叫毛澤東的人所顯示的思想能量,卻錯過了在安靜的北大圖書館與毛澤東會面與交談。

毛澤東與張國燾的第二次相遇是1921年7月在上海召開的中共“一大”上。

這一次張國燾同樣優勢很大。“南陳北李”都沒有來,張國燾成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實際主持人——大會執行主席。毛澤東在中共“一大”上擔任會議記錄。他原來就在北大圖書館一個一個記下讀者姓名,現在又一個一個記下每個人的發言。

“一大”當時選舉出來三個核心人物:陳獨秀、張國燾、李達。陳獨秀是總書記,張國燾負責組織,李達負責宣傳。後來成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主任張國燾,毛澤東在湖南分部當主任。

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日起,張國燾長期居於中共中央的核心領導地位。在中共“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五大”等會議上,他一直是中央的核心層,一直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這是一個在中共黨內資格極老的人物。項英因斯大林贈送一支小手槍而自豪不已,把手槍別在腰上隨身不離;張國燾則面對面與列寧談過話,當面聆聽過列寧教誨,其資格1927年以前只有陳獨秀能與之相比,1927年以後則只有周恩來能與之相比。

毛澤東雖然也是“一大”代表,但是在早期中國革命的領導人中,毛澤東是一個被邊緣化的人物,他長期沒有進入中央的核心層。而張國燾資格如此之老,卻又比毛澤東年輕4歲,內心的優越感即使不說出來,也是巨大的。

40.中共締造者與叛變者張國燾的人生醜劇

前面我們講到張國燾早期在黨內的任職以及以往的一些巨大優勢,但他到最後為什麽會叛黨而去呢?

張國燾1979年病死在加拿大的多倫多養老院,他為什麽走上這條路?

張國燾作為四方面軍的重要領導人,一、四方面軍會師的時候,可以說是張國燾人生的頂峰。

一、四方面軍會師發生在1935年6月,當時張國燾是四方面軍當之無愧的領導人。後來很多四方面軍的老同志回憶這一幕時說,四方面軍與一方面軍會師,當時一方面軍不叫一方面軍,叫中央紅軍。四方面軍與中央紅軍會師之前,很多四方面軍的同志都對中央紅軍懷抱神秘的感覺,認為中央紅軍很神秘、很偉岸、很高大。

但是兩軍會師後,四方面軍很多同志感慨,走過來的是中央紅軍嗎?他們衣衫襤褸,槍支長短不齊。

中央紅軍長期征戰,經過非常艱苦的戰鬥,和四方面軍會合時,中央紅軍連一門山炮都沒有了,最後一門75毫米火炮,在一渡赤水的時候被扔到赤水河裏去了。

一渡赤水完成之後,中央紅軍最重的火力是60炮,就是前膛裝炮彈的60炮,後膛炮一門都沒有了。整個裝備比四方面軍相去甚遠,人數比四方面軍也相去甚遠。

6月25日會師大會後,張國燾看似不經意地問周恩來,一方面軍有多少人?周恩來坦率地告訴他,遵義會議時有3萬多人,現在可能不到了。實際上,當時一方面軍只剩下1萬多人。周恩來說得很委婉,沒有告訴張國燾真實的數字。

1972年6月周恩來回憶這一幕時,依然印象深刻。他說,張國燾一聽,臉色就變了。張國燾太懂得數字裏面的含義了。這就意味著兩個方面軍會合後總兵力10萬人,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四方面軍的人。

那一刻,張國燾開始了自己的打算。

張國燾開始思考如何把這個比例帶進中革軍委,然後再帶入政治局,其個人野心就這樣膨脹了起來。舊中國的軍閥,誰人多槍多,他的勢力就大。但是,紅軍不應該把實力帶進爭論中,不管是軍事上的,還是政治上的爭論。

7月9日,張國燾控制的川陜省委又向中央提出改組中革軍委和紅軍總司令部的人員名單,要陳昌浩出任總政委,敦促政治局“速決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