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 你以為這就算完了?(第3/4頁)

換上識時務知變通的卑鄙小人去談判後,工作很快取得了進展,雙方也各自獲得了維持和平所需的擔保性動作:

雙方君子約定只要對方不作出敵對性動作,就不率先重燃戰火。

而為了讓對方信任,清國這邊,要停止自隆武五年春開始、對朝鮮的軍事壓力,停止對大明在朝鮮新重建的東江鎮的騷擾,默認朝鮮歸附大明。

這等於是讓清在外交上默認那些原本被逼到清廷一側的屬國,棄暗投明回到大明旗下,也算是變相承認大明才對除了雙方以外的其他周邊小國,擁有宗主權。

而大明方面要展示的誠意,是朱樹人保證,會勸諫隆武帝朱常淓,親自去一年多前光復的中都鳳陽,對朱元璋留在鳳陽的祖陵祖廟祭告,祭文要顯示“當年甲申之變的兩大元兇首惡,李自成和多爾袞,都已伏誅”,

並且還要附帶宣示他朱常淓已經為崇禎報了仇的,希望崇禎在天之靈也安息。

按說,祭祀崇禎不該去鳳陽,他又不是生於鳳陽,也沒死於鳳陽。但這只是為了把動靜鬧大一點,儀式感正式一點,所以順帶如此。

而一旦大明皇帝祭告先帝的正式詔書流傳天下,這也就等於是變相暗示“為先帝報仇的事兒,已經算是完成了”。雖然還有國土沒有全部光復,但那是另一回事了,不屬於給先帝報仇,一碼歸一碼。

而大明擺出“報仇完成”的姿態,也可以讓世人產生一個“暫時不會再連續打仗了”的預期。就算大明後面要出爾反爾,內部思想上也容易混亂,難以快速動員起來。

這等於是給自己的快速動員效率打了個DEBUFF,來取信於假想敵。

豪格本來也不信任這種擔保,但朱樹人挑出來那些欺詐談判官員,很好地執行了他的說辭,清國也沒實力要求更多,這事兒就暫時這樣算了。

相比之下,清國是不得不對朝鮮停止軍事壓力,等於是直接在諸其他屬國面前被打臉了,大明這邊卻只需要翰林給皇帝寫一道祭祀先帝的詔書,等於什麽實質成本都沒付出,當然是大明更賺了。

談判達成後,還真就大半年都沒出事,豪格和濟爾哈朗緊張的內心,也就漸漸重新松懈下來。

而穩住局面的豪格,也是越看奸後布木布泰越不順眼,就想趁著跟大明和平的機會,進一步動手。

這個奸妃又不是他母後!完全是憑著當年跟逆賊多爾袞勾結才上位的!先帝黃台吉死時,布木布泰不過是“莊妃”封號,全靠他兒子登基後才母憑子貴當上太後!

如果按先帝黃台吉那邊論,在先帝駕崩前,正妻是布木布泰的姑姑哲哲。如果以先帝正妻為太後,也該尊哲哲為太後!哪輪得到嗣君的生母?

這番道理,如果嚴格按照漢化後的法統,是絕對站得住腳的。

就好比後世鹹豐被英法聯軍揍出北京城、逃到熱河,死在那兒,臨死只有同治一子,只能傳位給他。但即使非立同治不可,那也得先尊鹹豐正妻慈安為太後,然後才輪得到同治生母慈禧。

只是當初清國剛剛入主中原時,百事紛亂,而且漢化不深,才被布木布泰聯手多爾袞造成了既定事實——黃台吉的正妻哲哲,至今(順治六年)其實還活著,但一直沒有上徽號,只是被簡易尊稱為“國主福晉”或“中宮太後”,但前面是沒有正式前綴徽號的。

相比之下,布木布泰在順治為帝時,已經有“昭聖皇太後”的徽號(“昭聖”是徽號,“孝莊”是謚號。徽號是活著的時候給的,謚號要死後)

豪格自己是不懂那麽多繁文縟節的,但他奪得政權後,自然有投靠他的漢人大臣,幫他出主意。

於是,在多爾袞執政時,連輕車都尉爵位都沒撈到的洪承疇,這次因為順應了豪格奪權,總算撈到了一個伯爵。

然後洪承疇就幫豪格出主意,讓他拿這個點說事兒,秘密教了豪格很多說辭。

豪格聞言後大喜,立刻讓洪承疇幫他寫了一道奏章,隨後上表,

大意就是國家根本正朔輕忽不得,應該額外加先帝繼福晉哲哲徽號,並且要追究當年順治剛繼位時、負責給後宮上徽號的官員的責任。

因為當年的官員漏掉了先帝正妻,只給嗣君生母上徽號,這是罪在不赦的大不敬!大逆!

有了這麽重的罪名在手,豪格又沒想直接殺太後,他只是先殺當初上太後徽號的舔太後黨羽,還不是手到擒來?

於是乎,清廷中一堆多年來特別舔太後以圖升官發財的舔狗,就被豪格以大逆罪名直接滿門抄斬,株連三族,誰討好太後討好得越狠,誰就死得越慘!

而布木布泰面對這種局面,誰讓她不占理呢,也只能瑟瑟發抖,祈禱豪格別動她就不錯了,哪裏還敢保那些走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