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 你以為這就算完了?(第2/4頁)

如今多爾袞已死,豪格能一直隱忍、不擔心奸後為奸夫報仇?所以,韃子這次內亂根本還沒完,只是表面分贓好了。

後續濟爾哈朗、幼偽帝、奸後布木布泰三人,至少還會跟豪格火並死一個,如果控制不好,還有可能多死幾個。”

朱樹人能說得這麽鐵口直斷,自然是因為他知道歷史,知道歷史上的多爾袞是稱過“皇父攝政王”的。只是這一世因為蝴蝶效應,多爾袞沒那麽大功勞,所以一直地位升不上去。

但朱樹人開了天眼,他斷定多爾袞和孝莊的奸情也好,勾結也好,那是早就有的。就算現在還沒過明路,將來豪格遲早會擔心這顆定時炸彈。

大明有什麽好急的?

最後,朱樹人還補充了一個很重要的點:“自古師出有名,方能上下一心。韃子此番內訌,本意是覺得內訌之後,能跟我大明言和。

如果我大明立刻咄咄逼人,他們便會覺得受到了欺騙,覺得好像是我們大明要侵占他們的故有疆土似的,從而生出保家衛國、同仇敵愾之心,而不是覺得自己在保護賊贓。到時候十幾萬滿人奮死一戰,我大明士卒傷亡必多。

如若我大明暫緩圖之,一邊虛與委蛇秘密談判,瓦解敵人鬥志。待徐徐找到新的開戰借口、曲在韃子,到時候再另行師出有名,豈不美哉?

就算我大明有十足的把握克敵,那也要盡量珍惜士卒的性命,能不激怒敵人就不激怒敵人,能不讓敵人同仇敵愾就不讓敵人同仇敵愾。”

朱樹人很清楚,任何時候衛國戰爭的士氣加成都是高於侵略戰爭的,能防止敵人疊BUFF就一定要防止。

又不是沒這個條件,何必給自己上難度呢。

而且,朱樹人這番話,只是拿到明面上的大道理,事實上他內心還多存了一個念想:

那就是他憑借著穿越者的先知先覺,是知道歷史上坐鎮山西的大同總兵姜瓖,後來也背叛過一次清國,扯旗打出大明的旗號。

現在歷史已經被改得面目全非,姜瓖至今還沒發動。但朱樹人覺得,以如今明清形勢之對比,清廷境遇之惡化,姜瓖不至於無動於衷。

之所以還沒動手,說不定是因為直到去年為止、陜西始終沒有平定,所以豪格得親自坐鎮山西、跟陜西的吳三桂扯頭發呢?

既然豪格都親領重兵就在姜瓖眼皮子跟前,當時的姜瓖當然沒機會造反了,否則豈不是被豪格當場鎮殺?

但現在情況不同了,豪格去年年底已經為了跟多爾袞爭權,回北京打了一仗。他現在得到了權力,是斷然不敢離開北京的。

山西的滿人兵力變得空虛之後,說不定姜瓖就生出異心了呢?

所以,還不如等一手,只要大明這邊及時打探消息,一聽說姜瓖動手馬上就聲援,兩翼策應一齊發動,不愁屆時韃子不死!

否則以山西的地理閉塞,要是直接打過去,卻等不到內部生變,明軍就得在太行山區艱苦鏖戰了。山西的地形還非常不利於進攻方的後勤補給。

朱樹人覺得這個機會是可以等到的,他願意付出時間。

……

確定了真的要跟韃子虛與委蛇、等待韃子內部進一步的惡化後,大明朝廷也就不叫囂直接擴大北伐的話了。

一方面自己繼續乖乖種田,練兵造武。

反正韃子只剩下四個省的地盤,還都是最北方苦寒之地,種田怎麽都種不過大明,隨著時間推移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另一方面,後方種田歸種田,前方的外交工作上,也必須麻痹韃子,讓他們真的誤以為大明會願意持久和平,才好讓韃子進一步松懈。

當然了,雙方也都有顧慮。

大明這邊擔心跟韃子正式和談,會落下賣國的屈辱,顯得大明都沒打算恢復故都了。所以正式的停戰合約肯定是不能留下的。

清國那邊同樣有顧慮,豪格知道自己能掌權,不能一上來就示弱。否則赤果果讓滿人權貴們知道“我殺多爾袞,就是為了議和”,對豪格的威望不利。

雙方都麻杆打狼兩頭怕的情況下,就不約而同選擇了秘密外交,雙方只談,私下裏達成一個君子協定,互相做出一些實質性的動作來保證執行,但絕不留下紙面條約。

這種互相不信任的接觸,當然是非常艱難。你空口白話跟人許諾,對方也不敢信呐。

於是整個過程就拖了好幾個月。

大明這邊自然需要禮部派人去交涉,畢竟禮部分管了藩屬朝貢的工作,等於是古代的外交,吳梅村又只是名士大儒,不懂外交欺詐,好幾次進展無果,

最後朱樹人也只能對他這個名義上的國子監恩師失望了,換了幾個擅長當老六的奸詐小人去跟韃子秘密談判。吳梅村的尚書之位是不用動的,但權力上需要分權架空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