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不想越級打怪(第3/3頁)

這個過程中,還順便把罐頭技術鼓搗發明出來了。

三月底的時候,當沈樹人回程武昌途中,最後一站在江對岸路過黃州,黃州百姓看了撫台大人如此勤政愛民,也紛紛忍不住跪滿了黃顙口鎮的碼頭給他送行,還想給他送萬民傘。

沈樹人勉為其難把萬民傘收了,當地一個德高望重、已經一大把年紀的鄉老,拄著拐杖代表百姓稱頌:

“撫台大人有所不知,我黃州一地,數百年來最受百姓愛戴的地方官,原是北宋的蘇學士。故老相傳,如今我們能一年種兩季水稻,便是宋時傳入的‘百日熟’,

而百日熟當初之所以被推廣,也是蘇學士在黃州時,遇了旱災,等雨水來時,下早了的稻種都已腐爛,不及發芽,需要補種,蘇學士才弄來了長得特別快的‘百日熟’。後來蘇學士知杭州,再遇旱災,也是這般處置。

今年旱情,卻比往年更甚,便是‘百日熟’都救不回來了,大人卻能想到勸我等種豌豆與玉米銜接、還專門為百姓鉆研了‘封罐’之法貯存豌豆,功德絕不在蘇學士之下。

大人將來定然也是青史留名、流芳百世的文曲星,我黃州父老能得大人這樣的清官牧守三年,實在是一方之福!”

這位黃州鄉老口中提到的“百日熟”,其實就是占城稻,也就是後來的早稻,生長期比宋以前的稻種短一些。早稻是北宋時從占城傳入的,所以從宋朝開始南方才普及了雙季稻。

蘇軾當然沒本事引進雙季稻,但歷史上他也算是在幾個地方推廣了雙季稻。

沈樹人受人吹捧時,也有幾分恍如隔世之感。他來的時候,已經是三月過半,農歷早已過了清明節和寒食。

一聽到百姓以他和蘇東坡對比,他也不由想起蘇東坡那首被稱作天下第三行書的“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他也算連頭到尾過了三個寒食,只不過前年寒食他剛來做官,今年寒食已經要回武昌,只是路過黃州。他的官運,可比蘇東坡強多了。

他是文武全才,蘇東坡想比擬他文的一面是可以的,其他幾面,自然也需要別的一世之雄來比擬填補。

……

因為沈樹人回任後勤於民政、出巡蹤跡飄忽不定,導致他回到武昌時,發現想找他的人已經排出去老長的隊了。

他不得不讓幕僚顧炎武排好序列,一個個接見。

“怎麽一下子這麽多人來找?都是緊要公務麽?”沈樹人回府剛剛坐定,才洗了一把臉,就忍不住問負責留守的顧炎武。

顧炎武也是無奈地聳聳肩:“有些是公務,有些就是來溜須拍馬的,都說撫台要被陛下大用了。”

“大用?”沈樹人一愣,有一種不好的預感。

顧炎武理所當然的說:“怎麽?撫台在黃州等地巡視期間,竟不知您去年立言的著作《流賊論》,剛剛應驗了麽?就前幾日,李自成挾殺汪喬年之威,連殺羅汝才、馬守應、兼並其部眾。

如今全天下都在傳言,說您絕對是文曲星下凡都不止,得是張良再世、諸葛復生,料敵千裏之外、算敵數月之後。楊閣老好像也要派人來,跟您商討軍務呢。”

沈樹人頓時一個頭兩個大:“做事哪有三心二意的,楊閣老派人來,肯定是為了李自成告急。唉,我想好好把張獻忠先幹掉,怎麽又扯上李自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