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保人啊!(第2/3頁)

其中,免除賦稅、徭役這一點是脫離平民百姓的一個重要開始。

古代的平民老百姓,可沒現代的那些田補,地補各種補助的,他們是天天在土裏刨個不停,卻是幹著最重的活,得到的是最微薄的收入,到頭來還得向朝廷交納各種賦稅、一旦朝廷有戰事還得交納剿餉、練餉等等各種名目賦稅、徭役。

而秀才也不是高枕無憂的,因為是最低的一個功名了,秀才入學後,如果不考中舉人的話,接下來最難熬的恐怕是“歲考”和“科考”了,這兩次考試的成績都會決定一個生員的命運。

每屆鄉試之後,各省的學政按例要卸任回京,朝廷會重新派出一個新學政。按例,新學生上任的第一年,就要到各府去主持考試,以檢驗前任學政錄取的秀才是否合格。

這個考試就叫“歲考”。

“科考”顧名思義,就是在鄉試之前舉行的一場資格考試。

因為一個府包括應屆的、歷屆的秀才總體數量還是很多的,如果都去參加鄉試,那麽省城的貢院恐怕也容不下。

所以學政老爺要舉行科考,讓那些成績優秀的生員參加鄉試。

歲考、科考的內容也是有定制的,一般都是四書文一篇、經文一篇,外加五言八韻試帖詩一首,有時還要默寫《聖諭廣訓》。

歲考的考試結果分為六個等級,文理非常通順的列一等,一般通順的為二等,勉強過得去的為三等,文有瑕疵的為四五等,狗屁不通的為六等。

對於享受國家津貼的廩生來說,要保住每年四兩銀子,至少要考到三等,如果是四等那麽不好意思要取消津貼,若是考到五等,則要取消廩生資格,那麽要是六等又該如何呢?顯然,生員的資格也是保不住了。

如果說歲考是重新檢驗生員成績及評定等級的考試,那麽科試的成績就決定著生員能否參加鄉試。那些在歲考中列五等、六等的,按規定是不能參加鄉試的,這也意味著丟掉了考舉人的資格。

歲考、科考這個制度在清代始終是被嚴格執行的,因此每逢歲科試,秀才們都要高度緊張起來。其中有些五六十歲的高齡秀才,為了保住自己的編制,不得不腆著老臉和後輩們一起參加歲科試,其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生員在歲、科兩考時因生病或特殊事由不能參加考試的情況也是有的,朝廷也有相應的制度,要是有特殊情況,本年的考試允許不參加,但要在來年補考。不過要是連續三次不參加考試,那麽就要面臨被取消生員資格的懲罰。

只有兩種情況例外,可以不參加歲科考而可以永久保留生員資格。

第一種是入學三十年以上的老秀才,第二種是年滿七十歲或身患重病者。

歲科兩考的成績並非是學政老爺說了算,按照禮部的規定,凡是各省所有名列一等的考卷,都要統一交到禮部重新審核,這個程序叫“磨勘”。

在磨勘過程中,如果發現有些卷子存在硬傷,比如不避廟諱、抄襲雷同、平仄失調,不僅要追究生員的責任,學政也要受到相應的處罰。

所以每次磨勘之前,學政還要把考卷重新發給生員,把卷子修改潤色一下,然後重新謄寫一遍在上交,這中間花花腸子就多了,反正結果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而為了防止和懲罰冒考,古代的童生考試時,必須備有保人,具有保結。

這保人有兩個階級,一是本縣的廩生,一是本縣的學官。

其中,本籍廩生(即已中的秀才)可為參加考試的童生擔保,童生之間也需要相互擔保,其中五人為一結。

在入場點名時,廩生與同結五人互相覺察.如有**等不正常情況時,須即時舉出,如有隱瞞,五人連坐,廩生也要被革除功名。

古**秀才為何要有保人呢?

另外一個原因是:當時有很多人是不允許考試的,這就是所謂的“娼、優、隸、卒”這四種人的子弟。

這個時候可沒相片,也沒有什麽戶口普查,更沒電腦系統可以查詢,這裏只能靠大家相互擔保,證明你們都認識,對方是真正的本人。

其中尤其以“娼、優、隸、卒”這四類人的子弟的是不能考拭的,其大略如下:

首先是娼。

娼指的是身為娼妓或曾開妓館,譬如說:他的母親從前是個妓女,嫁了他的父親,而父親是一個紳士,這怎麽辦呢?

這卻是無關宏旨的,因為當時是所謂宗親社會,重父而不重母,況且其母已經從良。

不然,有許多姨太太所生的兒子,他的母親都曾當過妓女,那不是都不能考試了嗎?這顯然並非如此。

除非,他的母親是老鴇,而他的父親是龜奴,又當別論,但這樣人家的子弟,也不會來考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