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慶祝席宴(第3/3頁)

且早在《禮記·曲禮上第一》中明確說,禮的原則,是要求自己謙卑而尊重他人。即使當小販的那樣身份低微的人,也都有自尊心,也都有值得尊重的地方,何況那些既富且貴的人。

富貴者懂得禮儀,就不會驕奢淫逸。

貧賤者懂得禮儀,就不會失去意志。

這裏把禮尚往來的本意說得清清楚楚了,就是尊重人的自尊心,就是相互“勸進”。

“那你可知,禮尚往來,如何釋義?”吳山長這還考驗上溫潤了。

溫潤一愣,這個要考問?

禮尚往來是一種禮貌,也是人際交往的一個基本原則。

其實所謂的“禮”,可以是禮品、禮物,也可以是一種禮節、禮貌,還可以是相互的幫助與支持。禮品、禮物的交換,是為了聯絡關系,增進感情。人與人交往,講求平等、真誠、適度。真誠之下,禮物甚至禮節都是次要的外在表現。

缺乏真誠,即使禮品豐厚,禮節周全,也失去了相互交往的真正意義。

人與人的交往中,來而不往非禮也。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禮尚往來卻非常容易出現偏差。

普遍存在的是炫耀攀比之風,或者是送禮行賄之風,這些都大大地超越了度,屬於致人不仁不義的惡俗。

在禮品上炫耀貴重,是要以財壓人,給人帶來不快;為了利益行賄送禮,更是增加人的貪欲,致人違法。

這些行為實際上都失去了“禮”的本義。

溫潤組織了一下語言:“禮:禮節。尚:崇尚,重視。禮節上重視有來有往。正所謂”禮尚往來思報玖;情深吸引屢拋磚”。”

“釋義的很好。”吳山長笑了:“你可知道,你考舉人的時候,找了保人?”

“知道。”溫潤點頭,隨後恍然:“是要找我當保人?”

科舉時代,讀書人第一次考取的功名是秀才,官方的叫法為“生員”。

但是在成為生員之前,你先要有一定的家產,可以供你一直讀書下去。

單從準備考秀才算起,你教科書的費用,《論語》《孟子》《書經》《詩經》《禮記》《左傳》(共計四十萬七千二百多字)等,以及歷朝歷代經典古籍等,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從私塾啟蒙教育到參加秀才趕考這一段時間所花費的什麽學費、書本費等的正史典籍,筆墨紙硯,都花費許多。

這就是一大難題。

其次就是,你還得學習好!

作者閑話:

這都是溫舉人日後的喉舌啊喉舌,得先喂飽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