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第2/5頁)

李承乾笑眯眯地,對駱老板可滿意了。

裴行儉挑眉:“你將一品香拉下馬,把醉仙樓拱上去,給他帶來多少利益,你又不拿醉仙樓的分紅,他自然只能用禮物來代替。況且跟你處好關系,他醉仙樓就等於有了個大靠山,百利而無一害。所以你確定他不是在巴結討好你?”

李承乾完全無所謂:“那又怎麽樣?他就算是在巴結討好我,但做的事不讓我討厭,也沒有仗著我的勢去欺負人。他懂事,我舒心就好了呀。”

裴行儉:……好像也對。

長孫家慶眉眼彎了彎,暗道:駱老板這一手何止是懂事,簡直太精明了。

旁人如何感嘆駱履平手段高超,李承乾沒興趣,吃完後,他又進入了思索狀態,琢磨著剛剛的想法。

田雞養殖是必須搞起來的。如果成功了,他非但可以沒有顧忌地吃蛙,還能獲得系統的養殖獎勵。養羊養雞都能有獎勵,憑什麽田田雞沒有?做人不能物種歧視,系統也不行。

就算失敗了也沒關系。養殖花的那點銀錢跟代價,他損失得起。

問題是田雞該怎麽養?

夢裏父親是農學家,有自己的實驗基地與實驗田,他去參觀過兩次,大約是因為年紀太小,啥也看不懂,啥也不明白。況且父親主攻的研究方向是植物基因與遺傳,似乎沒怎麽聽他提過動物。

但父親有個習慣,只要在家,電視總會放著農業頻道。就算不看也會當背景音。他跟著見識了不少新聞。

新聞裏說過如何養殖牛蛙。同屬蛙類,養殖的方法應該差不多?

李承乾仔細回憶新聞上怎麽說。嗯。蛙吃蟲子。蚯蚓、蠅蟲、昆蟲還有小魚蝦都是它的食物。人工養殖除喂養外,還得考慮他們的生存環境。要劃分蛙田,修水池,還得挖洞穴、鋪稻草保證它們冬眠。

李承乾把自己知道的一條條記下來,遣人送去莊子上,讓宋威與醉冬著手去辦。嗯,你說記全了沒有?那肯定是沒有的。新聞上講了一大堆,怎麽可能記全乎,能記得這些就不錯了。至於遺漏的,就讓宋威醉冬在實踐中慢慢探尋吧。

李承乾十分“想得開”,這種事需要摸索與嘗試,非短時間內可見成果。因此吩咐下去後就不管了,他有更重要的事辦——做掛面。

別的東西他或許不會,但掛面他可太熟悉了。夢裏爺爺說過,他們李家是做掛面起家的,祖上制面的手藝可追溯到乾隆年間。清末民初時家裏還有個小工廠呢,雖然後來因為戰亂毀了,家人依舊仰仗這門手藝活下來,並代代相傳。

到爺爺奶奶這輩,國家政策轉變,他們便開了個家庭小作坊,和面拉面曬面全是一家子齊上陣,親力親為。靠著勤奮努力,做出來的手工掛面質量好分量足,慢慢在本地打出名氣,小鎮上的粉面店鋪爭相購買。

後來積累的資本多了,小作坊一點點變成大作坊,再到大工廠,逐漸恢復了祖上榮光。又因著爺爺腦子靈活,眼光獨到,兼之趕上好時代,先後投資了餐飲、服裝、房地產等諸多行業,一步步成就總集團。

至此,面廠的營業額在總集團占比已經十分微弱。爺爺卻一直保留著。他經常說,這是李家的根基。

他們家有一項活動,每年爺爺奶奶的結婚紀念日,他們都會帶著子孫一起傳承手藝,和面拉面曬面。爺爺說這叫不忘本。

雖然大伯母嗤之以鼻,堂姐不屑一顧,卻拗不過爺爺的權威,沒人敢不參加。

他在夢裏八歲了,參加了八年。除前兩年記憶朦朦朧朧,後面幾年清晰得很,能不了解嗎?

李承乾將掛面架和一應用具畫出來,等抱春尋人做好,便吩咐常阿榮準備場地,開始動工。

先是和面,配以相應比例的鹽水,用力揉搓捶,反復多次,得到光滑柔軟而有彈性的面團。

接著是醒面,醒面有幾步,相對比較繁瑣。先將面團揉成大條盤在鍋裏保溫醒面,兩個小時後再將大條搓成小條繼續醒面,差不多大半天,也可以過上一小夜後,把小條盤繞在掛面棍上,放置面槽內進一步醒面。

又兩個小時,面條醒好,就可以拉面了。一撐二拽三要挑,將面條拉得又細又長,在將他們插進掛面架上晾曬。

晾曬需要兩次。第一次一刻多鐘,面條定型,就可以放入室內單吊。次日清早再拿出去曬兩三個時辰,等面條幹透後收起來,切成想要的長度,一捆捆紮好,掛面就做成了。

整個過程需要兩三天,又要力度又要技巧,並不容易。索性李承乾理論知識豐富,常阿榮也是經常做面食的,上手很快,兩個人互幫互助,一次成功。

收面的那一刻,李承乾如願聽到了腦海中的電子音。

——叮,恭喜宿主研制出此世界新品掛面,獎勵經驗+2000,金幣+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