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比麻婆豆腐還美味的麻婆雞糕!來人,上寬飯!(第3/5頁)

在大家分著吃鹵味的時候,她又偷偷將紙條掏出來看了看。

下班了還有新的驚喜……會是什麽驚喜呢?

好期待啊!

輝煌大廈。

陳燕坐在電腦前,吃著美味的兔頭,看著32寸4K顯示器上播放的《你的名字》。

看得正起勁的時候,她擦擦手,拿起手機,打算將自己對電影的理解和感慨在朋友圈裏分享一下。

然而剛打開,就看到了沈寶寶發的動態。

那含糖量超過一千個加號的紙條,還有表妹那溢出屏幕的愛意,讓陳總心裏的感慨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

甚至連桌上的兔頭也覺得不香了。

半晌過後,被狗糧噎得總算緩過勁兒的陳總在朋友圈裏默默發了條動態:

“這年頭的西紅柿,可真酸啊!”

下午三點,後廚的人正在嘗著鹵味和兔頭,林旭則從冷庫裏搬了半箱雞胸肉和好幾斤豬肥膘,順便又泡了點豌豆澱粉,準備做雞糕。

雞糕的做法相對來說難度不高,但非常繁瑣,需要足夠的耐心才能做出來。

好在林旭有做清水芙蓉的技能加持,砸雞肉蓉那一步做得又快又好。

而等雞肉蓉做出來,剩下的步驟就相對簡單了不少。

把豬肥膘細細的砸成肉泥,砸過之後也像砸雞胸肉那樣,用刀把肉泥抿成薄片,檢查裏面是否有還沒砸成肉泥的小顆粒。

檢查完畢後,和雞胸肉放在一起攪打。

為了防止做出來的雞糕在烹制的過程中碎裂,在做的時候,林旭特意多加了一點水澱粉,這樣可以讓雞糕的成團效果更好。

但不能加得過量,不然這些雞糕就不是豆腐狀了,而是涼粉狀。

這樣雖然能不容易爛,但卻失去了雞糕的軟嫩的特點。

而且今天要用雞糕做的菜是麻婆豆腐,不是麻婆涼粉,澱粉太多只會起反作用。

不過……麻婆涼粉?

這倒是個新的研究方向。

今天這個麻婆雞糕要是做不好,就直接改成麻婆涼粉,免得晚上完美級技法降到卓越級,讓八十萬積分打水漂。

肉糊調好後,他拿來一些小托盤,刷上豬油後,蒙上保鮮膜,然後將小托盤放進炒鍋上架著的蒸籠中,開始蒸制。

雞糕不能用大火蒸制,所以蒸櫃就別想了。

甚至連蒸鍋也不太合適,所以林旭幹脆將籠屜放在炒鍋上,這種方式密封不嚴,蒸氣四處泄露。

這蒸饅頭或許不行,但蒸雞糕卻是正合適的。

沒多久,雞糕蒸好。

林旭端出來看了看,蒸得倒是不錯,比中午戴建利做的更韌一些,手感上來說,更接近做麻婆豆腐用的石膏豆腐了。

雞糕蒸好,放在一邊晾著。

趁真個功夫,他抓一把花椒放在無油的炒菜鍋中,用小火慢慢焙著。

等花椒出香味,放在案板上,用擀面杖碾碎,再盛到碗裏,這樣就成為麻婆豆腐出鍋前必撒的花椒面了。

花椒面準備好,林旭從冷庫裏切了一小塊牛肉拿了過來。

麻婆豆腐這道菜需要用牛肉來炒臊子,這樣做出來的菜品香味才更加濃郁,要是用豬肉末的話,效果會差很多。

牛肉切片再切絲,最後整理一下,切成綠豆大小的顆粒。

雖然很多教程做法中都提到把牛肉剁成肉餡,但確切的做法是,切成綠豆大的小顆粒,這樣炒出來,才能達到麻婆豆腐八字箴言中“酥”的要求。

牛肉粒酥香美味,舌頭一抿就化,這樣的口感才能被稱為“酥”。

八字箴言,也叫八字要求,是做麻婆豆腐需要遵循的規則,這八個字分別為:

麻、辣、燙、香、酥、嫩、鮮、活!

前面七個字基本上沒啥爭議,但後面的“活”,有的說法是“裹”,也有的說法是“捆”,還有的說法是“整”,另外還有人說應該是“脆”。

好端端的八字箴言,就這麽成了十二字箴言。

嗯,既然前五的大學能有十幾所,那八字箴言有十二個字,好像也沒啥不能接受的。

牛肉切好後盛在碗裏,撒入一點點食鹽,再加入一點生抽、料酒和胡椒粉,攪拌摔打幾下,放在一邊進行腌制。

正常烹制牛肉,是不能直接放鹽和料酒的,因為這會導致牛肉發硬發柴。

但這道菜追求肉粒香酥,反而要放食鹽和料酒,讓肉脫水發酵,才能達到這一效果。

烹飪之道,真是變化無常。

牛肉粒腌上後,林旭舀了兩勺豆瓣醬放在菜板上,用菜刀細細剁成了碎末。

這道菜中,豆瓣醬起到上色、增味、增香的作用,為了讓作用快速呈現,需要將豆瓣醬細細剁碎。

剁得越碎,豆瓣醬出香出味的速度就越快,出紅油的效果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