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比麻婆豆腐還美味的麻婆雞糕!來人,上寬飯!(第4/5頁)

豆瓣醬準備妥當,再拿一棵蒜苗洗凈切成小段。

蒜苗對應的是八字箴言中的“活”,顏色翠綠,味道清鮮,給了菜品盎然的活力,同時也降低了菜品的油膩感。

最後林旭又用小碟子盛了一些粗辣椒面。

辣椒面和豆瓣醬,對應的八字箴言中的“辣”。

豆瓣的辣,辣椒的辣,最終都匯聚成了豆腐的辣,辣味不濃不燥,細品能感覺到辣中的濃香,這就是麻婆豆腐中的“辣”。

所有食材都準備好後,林旭架上炒鍋,鍋裏倒入一些色拉油和豬油,準備給雞糕過油。

做麻婆豆腐時,有給豆腐汆水的步驟。

但雞糕汆不了水,只能在熱油中過一遍,這既能增加雞糕外表的柔韌性,同時也能讓雞糕的香味更濃郁。

趁著燒油的功夫,林旭把晾得差不多的雞糕切成邊長為一點五厘米的四方塊,這是麻婆豆腐的標準要求。

切好的雞糕小心放進大漏勺中,接著下入三成熱的油鍋中,開始浸炸。

這一步不能急,要慢慢炸,把雞糕表面的水分收幹,否則就真成“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了。

炸得差不多的時候,撈出來,再用熱水沖拂掉雞糕表面的油脂。

沖好後放在一邊備用。

接下來就到烹制環節了。

林旭架上炒鍋,先潤鍋,接著往鍋裏加入食用油。

油熱後,下入牛肉粒快速煸炒,一邊炒一邊用勺背拍打鍋裏的牛肉粒,讓其內部的水分更快的散發出來,達到快速炒幹的目的。

炒牛肉粒不能著急,要耐心翻炒,一直炒到翻動時有沙沙聲,這說明表面已經炒酥。

可以進行下一步的操作了。

林旭端著準備好的辣椒面倒進了鍋裏。

繼續翻炒,把辣椒的燥味和沖味炒出來,只要香辣味兒。

香味炒出來,下入豆瓣醬。

這時候下豆瓣醬,既能防止辣椒面被炒糊,同時也能讓紅油的效果更好。

炒出紅油後,兌入一大碗牛骨高湯。

用高湯來增加麻婆豆腐的香味,這就是八字箴言中要求的“香”。

但光牛骨高湯的香味還不行,太單薄,還得有牛肉粒的香味、豆瓣的香味、豆腐的香味、蒜苗的香味、辣椒的香味等等。

所有香味合在一起,才能成為真正的“香”。

倒入牛骨湯後,往鍋裏加入一些老抽增加底色,再加入一勺白糖讓味道融合。

攪拌一下,將大漏勺中的雞糕倒進去。

最關鍵的步驟來了。

林旭用勺背慢慢推著鍋裏的雞糕,生怕這些弱不禁風的雞糕被勺背給推散了。

不過好在他力道把握得好,加上炒之前滑鍋的步驟做得到位,所以這些雞糕只是在鍋底滑了滑,隨即便跟湯汁攪在了一起。

第一步成功了!

林旭蓋上鍋蓋,讓鍋裏的湯汁完全浸入到雞糕內部。

同時也讓熱量傳遞進去。

八字箴言中的“燙”,要求出鍋後的豆腐每一口都必須燙嘴,所以這會兒煮的時候要煮到位。

要是吃到的豆腐還有涼心,那說明超級失敗。

依照系統的秉性,估計連合格級都達不到。

趁著鍋裏燉煮,林旭把之前做雞糕時候泡著的豌豆澱粉端了過來。

煮過之後就是麻婆豆腐這道菜最經典的步驟,也是最難的步驟——勾芡。

對於懂烹飪的人來說,勾芡不難。

難的是,要勾三次,而且每一次的作用還不一樣。

至於間隔的時間、勾芡的多少以及每次勾芡的濃度,也次次不同。

沒有老師傅帶著,這道菜根本入不了門。

掀開鍋蓋,林旭用勺子在澱粉水中舀了舀,這會兒盆中的豌豆澱粉已經沉澱,水粉分離,所以用之前需要攪拌一下。

第一次攪拌的時候,舀起半勺澱粉,在上層的水攪成澱粉水就行。

攪好後舀半勺,呈扇面潑進鍋裏。

這一步是為了讓湯汁收濃一些,所以量要多,潑得要勻。

潑完後要第一時間用勺背推著雞糕將鍋裏的湯汁拌勻,讓水澱粉發揮作用。

等鍋裏的湯汁變得濃稠,接著再用勺子伸進澱粉水中,挖著下面沉澱的澱粉用勺子攪一下,讓剛剛稍顯濃稠的澱粉水變得更加濃稠一些。

舀起小半炒勺,再次淋入鍋裏。

這一步是為了讓食材變嫩,所以要盡可能的潑在鍋裏的雞糕上。

讓雞糕的塊上掛滿澱粉,鎖住水分的同時,也能讓食材表面變得嫩滑,這就是八字箴言中的“嫩”了。

林旭再次推著翻幾下鍋,最後用勺子挖出一點盆底的澱粉,挖出來後再將勺子上多余的水潷出來,然後將勺子裏濃稠的澱粉勾進鍋裏。

這一步,是為了讓湯汁包裹在食材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