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第3/4頁)

唐荼荼默默放下圓勺,把手上黏糊糊的雞肉蓉洗掉。

旁邊的幫廚家裏有念書的孩子,聽懂她問什麽了,笑著說:“姑娘到底是京城來的,咱這地方哪有官書局?正兒八經的官刻坊就一家,離得倒也不遠,就在津灣口,挨著漕司府呢。”

那倒確實不算遠,三十裏地吧。

“湯好了!”

唐荼荼往鍋上蓋了個蓋兒,墊了兩塊濕布子防燙手,跟唐大虎一人一邊擡著鍋就走。

身後嬤嬤丫鬟“哎哎”叫了兩聲,又不知道說什麽,連連叮囑“姑娘慢點慢點”,拿了一摞碗筷連忙跟上去,在後頭笑作一團。

廚房與偏院離得遠,正好是個斜對角,相隔五六十步,唐荼荼每回見嬤嬤一碗一碗地往過端,得跑七八趟,費工夫不說,不是灑了飯就是碎了碗。

索性她力氣大,跟唐大虎跑一趟就送過去了。

一群傷病號吃了幾天的粥粥水水,今天杜仲終於點了頭,允許他們吃正經東西了。雞肉丸子湯配上黃米飯,再配幾碟清淡小菜,一群病號吃得稀裏嘩啦。

這是在衙門的最後一頓飯了,氣氛輕松。

杜仲一邊寫單方,一邊慢聲叮囑著。

“雞肉性溫,補血益精。這個月就別吃肥肉與海貨了,忌油膩,忌辛辣。”

雞肉丸子味兒寡,那一點點鮮解不了饞,反倒勾得一肚子饞蟲張大了嘴。

有人吸溜著舌頭問:“吃狗不理包子成麽?瘦肉放得大大的,攪上排骨湯,打上勁兒,撒蔥花一把,芝麻油兩勺,香死個人!”

一群老饕跟著閉上眼冥想,一臉陶醉。

杜仲倆字戳破了他們的幻想。

“不可。”

又有病號問:“那小杜大夫,能喝羊油茶湯嗎?”

杜仲吃了十來年的饅頭配稀粥,鹽醋拌小菜,許多美食都沒見識過,聽到“茶湯”,感覺挺健康,下意識就要答應。

“不能!”

唐荼荼替他瞪了那人一眼。

她盛了一碗飯遞給小杜大夫,自己提了雙筷子也坐下了。

桌上四菜一湯,主食更全,花卷,豆包,黃米飯,還有一大盅雞絲面。

傷病號在這兒住了七天,看著唐荼荼每天兩趟過來點卯,上午給小神醫端茶遞水,下午給小神醫洗菜做飯。連小神醫給傷者清疽,她都不走,坐旁邊目光灼灼地盯著。

相處多日,一群人都熟了,笑呵呵打趣他倆,“女追男隔層紗”什麽的。

杜仲聽著他們的打趣聲,心裏咯噔一下,忽然局促起來了,小心抿了幾粒米,踟躕道:“唐姑娘,你不必……”

唐荼荼捧著一大碗雞湯面,窩著脖子正喝湯,莫名其妙望來。

“嗯?不必幹嘛?”

她灑脫的吃相,坦蕩的目光,能把二殿下的滿腔旖旎都硬生生擰成兄弟情,別說是一個杜仲。

少年立馬打消了疑慮,捏緊的心松了松。

唐荼荼吃飯的工夫時不時掃他一眼,看看他夾了什麽菜。

衙門裏粗使多,用不著她端茶遞水的,唐荼荼確實別有用心。她想摸清杜仲的飲食。

那是杜仲留宿衙門的第二天,神醫之名傳了開,趙大人做事稀松,人情關系上卻又精明得厲害,在府裏設了家宴,把杜仲請上貴賓位。

老爺宴客,廚房自然用盡十八般能耐,一頓飯雞鴨魚肉蒸烤煎燒上了個全。

席上趙大人熱情,趙夫人體貼,侍膳的婢子眼睛尖,什麽菜都往他碗裏夾。連唐老爺也頻頻勸“少年人,要多吃點”。

弄得杜仲面色難堪。他又不是多話的人,硬著頭皮全吃下去了。

吃完蹲在院角幹嘔。

把唐荼荼嚇一跳:“你怎麽了?”

杜仲在難言的窘迫裏沉默片刻,才低聲說:“……我吃不得葷腥。”

唐荼荼臉上燒得慌,想起出門前答應王太醫的,她嘴上應承人家會把杜仲當家人照顧,一忙起來就忘到腦後了。

可他不止不吃葷腥,第二天的小蔥拌豆腐、凍柿餅,也一口沒碰。

唐荼荼回去想了又想,才想明白原因。

受過宮刑的人,可能腎臟不好……油膩的,容易結石的,會加重腎負擔的東西全都不能吃。

唐荼荼每天去廚房盯一會兒,專門給他配個餐,她雖然沒正經學過營養學,但靠著零七碎八的常識也能弄出個營養搭配來。每天給杜仲送過去的食譜盡量豐富,回頭看看剩菜,留意他吃了什麽,沒吃什麽,幾天過去就有數了。

杜仲不吃豬肉,不吃雞鴨,兔子肉會吃一點。

羊肉吃清燉的,不吃醬爆的。

他吃一點魚,不吃蝦蟹,可能是蝦蟹寒氣重,也可能是蝦蟹嘌呤高,更容易致痛風和尿結石。

他不吃豆腐,不吃雞蛋,不喝豆漿豆腐腦。噢,古醫竟摸索出了植物蛋白對腎臟有損的道理。

……

唐荼荼小心護著他的自尊心,只觀察,從不問,短短幾天列滿了一個小本子。刨去他不吃的,就不剩多少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