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第2/5頁)

周驥哭笑不得:“嗯!”都多少年了,還記得我當初沒給錢啊?

他又向大嬸揮揮手,領著參加會試的學子離開。

包子大嬸側頭對身邊人道:“還真的是周小子。我跟你說,周小子人可乖、可勤勞了,很小的時候就幫我賣包子,只要幾個素包子當工錢,賣了整整一個月。還是我趕他走,讓他好好讀書,不用幫我,他才離開……”

包子大嬸嘴裏叨叨叨,許多人都豎著耳朵聽,聽她口中被記憶美化了許多的“勤勞小學生幫助貧苦包子大嬸賣包子”的故事。

不只是周驥,這不到四十個應天小學第一批小學生,也是應天小學第一批主動接觸平民百姓,為平民百姓幹活的小學生,對南京城的百姓而言,對他們的印象自然最為深刻。

比起官學現在定期的校外實習,這些在當時戰亂中的南京城的活躍,對南京城的百姓而言,是一種心靈寄托。

他們看著這些很多時候沒有爹娘陪伴的小學生們長大,聽過這群身穿火焰袍的青年們小時候幹活累了突然想爹娘的哭訴。然後,他們將那群孤零零的孩子們攬入懷中,輕聲安慰。

那時候泥腿子勛貴和百姓之間還沒有多少隔閡,他們視這群孩子為自家子侄。

孩子們長大了,衣錦還鄉了啊!

不少百姓忍不住抹起了眼淚,喊出了他們看著長大的孩子們的名字。

那群孩子即便長大,仍舊和小時候一樣,會立刻轉頭看向他們,然後對著他們微笑,甚至還會喊出他們的名字。

跟隨在火焰袍青年身後的赴考學子見到這一幕,皆若有所思。

留在原地的練子寧好奇地問孔佑:“官學的學子這麽受百姓愛戴?”

孔佑道:“不是愛戴,是親切。有火焰袍的人是官學的前身應天小學第一批畢業生,或者是老師因特殊原因收入門中,單獨教導的學生。老師說,那時到處都在打仗,同窗的父母皆在軍中忙碌,所以同窗大部分是吃南京百姓的百家飯長大,所以與南京百姓更親切。”

練子寧驚訝:“那時候皇上的將軍們家中不會請不起仆人照顧孩子吧?”

朱樉走過來,道:“仆人照顧和鄰裏鄉親照顧不一樣。孩童是一張白紙,如果生活在仆人的照顧下,他們就學不會尊重別人,會潛意識把所有人都當仆人。何況關上門,誰知道仆人對孩童們好不好?不過我們也只是偶爾約著一起去可靠的百姓家串門,大部分時候吃住其實都在學校。好了,我們也出發。”

孔佑嘆息:“真想早一點拜入老師門下。”

應天小學讀書的同窗和他這種後來拜入老師門下的人不一樣,看似他們沒有比住在老師家的自己與老師更親近,但他們與老師在靈魂上的距離,肯定更接近。

“將來能領到火焰袍,你已經快被官學其他學子羨慕得想揍你了。”朱樉沒好氣道,“你知道那些因為年齡不夠入學或者因為當時不在南京,而沒有成為第一屆學生的人心裏有多難過嗎?”

孔佑幹咳一聲,道:“我肯定不會在外面抱怨。”

練子寧表情酸極了:“佑之兄,不說別人,我現在都有點手癢。”

剛走過來的張琳只聽到練子寧這句話,從袖子裏摸出一個小瓷瓶遞給練子寧。

練子寧:“?”

張琳道:“家父親手調配的膏藥,對蚊蟲叮咬止癢效果很好。”

練子寧:“??”

張琳對練子寧的“??”發出了“???”。

孔佑:“……出發出發,要面聖了。”

孔佑把張琳和練子寧推著離開,趕上已經走向皇宮的中榜學子。

朱樉等四兄弟負責領著中榜的南方學子和孔佑、張琳去皇宮面聖,順便路上也要散發報紙。

朱樉去找孔佑,本來想問孔佑是否緊張。哪知道張琳一番莫名其妙的舉動,讓朱樉都忘記自己來幹什麽了。

朱樉忍不住不顧皇子的形象撓頭。

他開始擔心,張琳的性格是不是不適合官場了。

……

朱標的弟子們帶著會考學子出發的時候,朱元璋也召來文武官員,就王亮狀告主考官劉三吾科舉舞弊一事進行審理。

朱標回南京後,一直在幕後幫朱元璋幹活,第一次出現在朝堂。

令眾臣驚訝的是,朱元璋在自己龍椅旁邊擺放了一張小龍椅,居然讓朱標坐在他身邊。

歷代皇帝,哪個會在大龍椅旁擺個小龍椅讓太子坐?!

一些人對洪武皇帝對太子的溺愛,又有全新的認識。

另一些人則在心裏吐槽,如果不是標兒搖晃著皇帝的肩膀嚴詞拒絕,皇帝就準備讓標兒和他擠一個座了。

朱皇帝:“龍椅這麽大,一起坐!坐遠了我怎麽和你說話?”

朱太子:“爹,你閉嘴!聽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