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第2/5頁)

對比朝會時的發言,錢晉錫在折子裏更為不偏不倚。

他提出了質疑,懷疑十四阿哥在順天府內沒有把實情全部說清楚。

六個人去亂葬崗,很可能不是如其所述的是為了牛痘研究要實驗體,而是為了理學院的其他課程安排。

作為順天府府尹,他盡到查案的職責,肯定會提醒皇上詢問清楚。

但也知道事有輕重,某些研究在不成熟之前應該保密,不適宜被所有人都知道。

錢晉錫表明了自己無意窺探秘密,更懂茲事體大需要注意影響。是以單獨上奏,不打算在朝會上談及這個問題。

康熙放下折子,又不著痕跡掃視一眼老三。

不難理解為什麽錢晉錫在折子上對十四等人的態度更為嚴厲,因為有的批評需要分場合。

老三消息是過於靈通了,也著實不會選時間。但凡晚一天揭發此事,也能更好解釋為什麽他會知情。

他挑在朝會結束時突然發聲,恐怕就是瞧著平時公正嚴明的錢晉錫遲遲不提此事,所以等不及了。

為什麽等不及?

康熙心裏一沉,也不覺得老三的行為如其所言般正義。

正月初十,對小一輩進行搞摸底考。

世人都知三貝勒學識好,向他去討教要怎麽準備更妥當。

雖然無法斷定胤祉是否來者不拒,可事實擺在眼前,備考期間的三貝勒府門庭若市。

三貝勒的好學識,卻不包括理學院的那些科目。

目前康熙尚未對外言明理學院的第一屆學生要學多久,學成之後又會如何授予官職,但能肯定的是不會讓他們白讀一場,這就多了一條取仕之道。

如今,三貝勒管理著編書的工作,有光明正大接觸一大批讀書人的機會,而他以學識被這些讀書人認可。

人卻有所短。

倘若有朝一日數理格物成為重點科目,讀書人的成分都要變一變,胤祉還能被稱作飽學之士的全才嗎?

“胤祉,你怎麽說?”

康熙心有懷疑,老三是按捺不住要排除異己,或是他想插手理學院的師資安排。

“回汗阿瑪的話,兒臣是心急了,但只為遏制住不正之風。”

胤祉暗道不好,錢晉錫的一句「消息靈通」搞得自己非常被動。

盡管是在順天府安插了眼線,但只能做不能被點破。

他也沒法回答為什麽全京城都會知道皇子皇孫盜屍的流言,這話是扯大旗瞎說,還是有意弄假成真,也是只能做不能被點破。

這會被毫不留情地戳破了,只能擺出正義淩然的模樣。

胤祉說得冠冕堂皇,“理學院內流傳妖書,兒臣前些日子有耳聞,但不能行捕風捉影之事。只能給弟弟們更多關心,防止他們走上彎路。

十四弟帶著侄子們胡鬧,兒臣擔憂此事因妖書而起。哪怕今日明朝沒有流言四起,但也要防範於未然。第一時間站出來,不讓挖屍血腥不正之行再次上演。”

這話說的,好似三貝勒真是好哥哥了。

“如此說來,你也是有心了。”

康熙語氣溫和,似乎認可胤祉的說法,對他沒有表示絲毫不滿。

隨後就對梁九功說,“去乾清宮瞧一瞧,十四阿哥等人是否意識到錯誤來宮裏請罪了。要是來了,把雍郡王叫來。”

“嗻。”

梁九功領旨就離開了。

他心思活絡,已經感覺到康熙的傾向。雍郡王又沒去亂葬崗,要問話對質,為什麽不是叫犯錯的十四阿哥來?

朝會上,部分腦筋靈活的大臣也想到同一問題。

胤禩眼神低垂,琢磨著康熙的意思。

這會把老四叫來,是直接問罪老四沒管教好弟弟與孩子嗎?讓他背鍋,而不舍得過於嚴厲地懲罰小的?

乾清門外,各有所思。

武拂衣抵達時,只見一片鴉雀無聲,直到她的請安聲打破了這種沉默。

“兒臣給汗阿瑪請安。”

“平身。”

康熙沒讓人跪著,三兩句概括前因。

然後問,“這件事,你要怎麽說?十四等人有沒有偷偷讀過什麽書,又是為什麽去亂葬崗?”

“回汗阿瑪,兒臣將十四弟與孩子們從順天府帶回家後,已經詢問了事情始末。”

武拂衣基本沒有隱瞞,除了沒講十四的寫書愛好,把其他的前因都說了出來。

“理學院流傳半冊英吉利文的書籍,十四弟等人會前往亂葬崗,正是受到此書的啟發去尋找實驗材料。”

短短幾分鐘的宮道,武拂衣卻已琢磨了一大圈。

康熙對亂葬崗之事,是惱怒?還是不予追究呢?

為什麽僅僅傳召老四?是讓老四擔責任?還是讓因為了解叫來十四等人不夠用,他們辯不過胤祉。

此事,胤禛無法給出心靈感應式遠程判斷。

必須由自己做臨場判斷,而結合一點,不妨大膽推測康熙想息事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