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第3/5頁)

隨著商業與手工業的發展,這個涵蓋多種龐雜職業的群體會越發擴大。

武拂衣認為比起任其在社會邊緣發展,不如正視經濟發展規律。純農耕時代已經過去,商業與制造業早晚要發展起來。

朝廷不主動去關注這一群人,約等於放任不安定因素發展。

打著反清復明旗號的群體多流動於南方,這不就是主動給人遞刀子。一旦兵禍起,遭罪的還是底層百姓。

不如嘗試改變,珍珠養殖是一個切入點。

不是所有人都有地種,可以給他們提供一門生計,搞養珍珠然後高價販賣出去。

未免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在珍珠經營利潤分配之初,給養殖戶能夠多勞多得的酬勞。

不恰當地說,可以類比公私合營。

公,朝廷派出代表官員。私,胤禟去牽頭完善這一產業鏈。

對此,胤禛表示可行。他做事務實,不在乎那些虛名。

所謂手工業與商業會帶來奢靡之風,是懶政的借口。不該把人統統趕回家,而是該正確引導幫助重新穩定社會秩序。

何況,已知西洋船隊成群結隊往海上開,很多事單方面禁止不了。

朝廷能把江南城裏的百姓趕回農村,難道還能把海船上的西洋人都趕回歐羅巴,讓他們不能再來通商?

如果沒出過海,胤禛還能自欺欺人認為可行。

出過海就知道遠洋行船有多不容易。大清沒一支像樣的水師軍隊,怎麽驅逐歐羅巴人的船隊?

更不提事實上是西洋人來過大清,大清對去西洋的航線也僅僅是有所耳聞,尚未有誰真的實踐過。

既然發展貿易成為了時代的必然,科學技術與理論體系已經成形出現,那就別想著躲一躲就好,而是要正面迎著上。

胤禛發現以珍珠養殖入手著實不錯。前期能為如何安頓與規範遊民做出示範,後期銷售過程又是打通與外國的商路。

於是,他開始廣閱典籍,搞出一份面面俱到的答疑方案。

向康熙介紹珍珠養殖,並且回答皇上可能提出的各種問題,要搞一些引經據典的鋪墊。

養殖珍珠成功的真相,是武拂衣憑著經驗搞出來的。

真相卻不能對康熙說。

胤禛要找到歷朝歷代關於養殖珍珠的資料,編造出一段『雍郡王博覽群書,苦心鉆研三年養珠記』。

依照正常人的邏輯,最初養殖靈感來自古籍。

珍珠,佛教七寶之一。古籍中有關於它的祥瑞記載。

比如在唐朝段成式《酉陽雜俎》中就記載,隋煬帝喜歡吃蛤蜊,少說吃了有成千上萬個。

某天,他在吃蛤蜊時,沒能打開其中一個的堅硬外殼。就把這個蛤蜊放在了桌上,而夜晚蛤蜊殼自動打開,居然放出光芒,其中有佛祖像出現。②

無獨有偶,這在唐朝蘇鶚寫的《杜陽雜編》中也有類似記載。

這次換成了唐文宗李昂吃蛤蜊,發現了其中有兩尊迷你菩薩像,是栩栩如生,形貌端秀。

接二連三,宋朝的洪邁編撰了《夷堅志》,其中再次提到了河蚌中有觀音像。

對於神佛在蛤蜊與河蚌中顯靈的故事,雍郡王不能將其歸類到祥瑞上,而是找出了地方志考證人工養殖珍珠的歷史。

更早的記錄不可尋,但查到了在南宋時期,湖州的葉金揚始創了養殖附殼珍珠。

使用褶紋冠蚌培育,養殖的珍珠珠形狀似佛祖與菩薩,在湖州德清的地方志中仍能尋覓到蹤跡。③

此類附殼佛像珍珠並未絕跡,目前在大清市面上偶然也見到一二實物,卻不知是否還出自最初的產地德清?

胤禛聽聞過數量極少的佛像珍珠,但不知道這類珍珠如今由哪一家養殖,以往也沒想要追根溯源。

只能通過查閱典籍確定一點。明朝時期,湖州境內的珍珠養殖仍在繼續,而且有詩詞為證據。

伍載喬寫到:“春水龍湖水漲天,家家樓閣柳吹綿。菱秧未插魚秧小,種出明珠顆顆圓。”

而今,世事變遷。

特定形狀的珍珠培育是什麽情況,需要進一步勘察。

雍郡王卻從典籍中汲取靈感,在京郊莊子上試著搞一搞珍珠養殖。幸而得到皇恩庇佑,歷時三年給造出了一批光澤極好的淡水圓形珠。

胤禛心裏明白,最後那句是假話。

哪有什麽皇恩庇佑,康熙之前壓根沒問過養珍珠的事,但有些奉承之詞得用最誠心的語氣講出來。

他就養殖珍珠一事從茫茫書海裏找對應資料,到落筆成書洋洋灑灑寫了一長篇文章,忙了小半個月。

對比來看,給李氏做每月一次英語口語陪練,遠遠不及這種工作辛苦。

不免懷疑被送了價值不菲的珍珠豬仔,是武拂衣自知剝削他太過心虛了,所以提前支付了潤筆補償費。

不論如何腹誹,胤禛把這篇文章準時交給了武拂衣,讓她在接待康熙參觀時參考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