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第2/5頁)

弘皙九歲,比堂弟們學習的年歲要長。

自幼生在毓慶宮,四歲就入上書房,比其他同輩中人有多得多的機會接觸名師。可他的文理學識比不過堂弟們,竟然連一筆字也不如老四家的弘昐。

康熙不是只用一次考核成績評判孫子們。

沒閱覽過其他孫輩的日常功課,但關注過弘皙的作業。知道此番考試不是長孫失常發揮,就是正常水平。

這個結果是怎麽造成的?

兩種解釋,要不就是弘皙天賦平平,要不就是他讀書不夠用心。

若是前一種,尚未發現弘皙下定勤能補拙的決心;

若是後一種,不得不說就是太子沒怎麽關心兒子的教育。

不論哪種情況,康熙很難對太子與弘皙滿意,尤其與老四家的兩個孩子做對比。

偏偏不能透露這種不滿,還要誇贊弘皙當屬於孫輩最佳。

言不由衷,即便是皇帝也憋屈,康熙卻不得不為之。

太子近年的表現著實與大度毫無關聯,實在不敢賭弘皙在太子的教育下能夠有容人之量。

還是讓老四家的孩子低調發展。一方面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另一方面也不希望贊譽讓他們迷失了方向。

二月初,摸底考結果公布了,但此次沒有公開各人的答題內容。

康熙表揚了弘皙,公開表態希望他作為皇長孫能帶著同輩中人一起進步學習。

小輩們的上學時間定在驚蟄之後,還有五天的準備。

皇孫們各自挑選兩名伴讀,此外另有一批被點名必須來上課的學生。總計約為五十五人,不按年齡,而按目前的學習進度分為兩個班級授課。

初步決定,開始一個月采取住讀方式。以後會不會走讀再議,具體的課程安排等到上課之前一天公布。

再議的原因,康熙不會透露是他還沒考慮好。

要去北郊莊子問問老四有沒有建議。既然弘暉與弘昐能出類拔萃,或許老四有特殊的教育方式。

**

**

二月初三,龍擡頭的後一天,北郊莊子的安保措施比以往更加森嚴。

胤禛在半個月前就為此做了準備。

武拂衣捎話給他,皇上將在二月來北郊莊子視察珍珠養殖,要把答疑方案預備好。

諸如如何想到養殖珍珠、做這件事的靈感來源、將來有何計劃等等,都可能是皇上會問的問題。

雍郡王需給出合適的回答。

武拂衣不可能對康熙講實話,叫胤禟搞來河蚌之初是想著四阿哥府的生計問題。

後來,她先搞出了玻璃窗。雖然這個暴利產業給皇上壟斷,幾乎所得利潤都投入牛痘接種與醫藥研究中,但她也得了康熙從中撥出一小筆分紅賞賜。

別小看稍許分紅,雍郡王每年本就有例銀俸祿,外加分紅,如不奢侈度日是夠用了。

養殖珍珠的周期較長,以年為計數。由於時代的限制,京師之地對於珍珠養殖不夠友好。

對環境有要求,基礎是水質與溫度的控制。太冷太熱都不行,而以目前的技術在北方養殖的挑戰就是如何越冬不被凍死。

武拂衣等第一批珍珠成功出蚌,足足用了三年時間。在莊子上弄出一個超大暖房,挖池子控制溫度,還要把控水質的酸堿度與礦物成分等等。

這事不好搞,需要投入過量精力。而今也不指著它為郡王府添一筆私產,還不如賣自鳴鐘、懷來錢快。

索性做一個順水推舟的人情,給胤禟指了一條路,他要是有興趣可以搞一搞珍珠養殖與奢侈品出口。

不是白送胤禟一條產業鏈,其實是要去著手解決一個問題。

去年下江南,發現富庶之地多有遊民。

人口增多,但是能耕種的土地有限。多余的勞動力進城務工,比如選擇成為碼頭工人、街頭賣藝、絲棉行業的織工等等,就被叫做遊民。

區別於農民,這類進城務工者的流動性較大。而與有產業的商人對比,打工人的收入又不穩定。在安土重遷的時代,這群人並不受到社會的認同,被視作不正當的職業。

早些年,湯斌在世江蘇巡撫,他搞過“毀淫祀”。

大致說來就是不允許任何奢靡的行業。禁止打牌、酒樓賣藝,甚至不許婦女去寺廟,商人更加不許在逢年過節舉辦迎神賽會,杜絕遊民的產生。①

湯斌認為工商業會帶來奢靡風氣,而一味鼓勵農事。

這些政令卻與經濟發展規律相違背,只能管得了一時,持續不了太久。

不能在城裏打工,回到農村又沒有足夠多的土地去種植,人閑下來吃幹飯沒錢賺,反而更容易遊手好閑。

雖然湯斌已經去世,江南地帶對於手工業者的約束不比當年,但朝廷仍是沒把這群人所做的事情視作正當職業。

不給正名,不代表這類遊人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