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鮮肉小餛飩(第3/5頁)

孟桑有些想不通,又細細瞧了兩邊,最終決定還是按著人家主家吩咐的事項來做吃食。

旁邊是東市,路上行人旅客眾多,因而馬車行進不快,在馬蹄的“踢踏”聲中一路往前。直至過了東市,馬車才行快了些,木輪聲不絕。

車外喧鬧聲漸漸弱下,孟桑記熟了單子上所寫,將其妥當疊起收好。她伸手掀開車窗紗簾,望向車外景色,忽而愣住。

姜老頭留意到她愣神,低聲問:“桑娘,怎麽了?”

孟桑擺擺手:“倒不是什麽大事,只是咱們自宣陽坊出來,經東市,一路向北直行。如今,已過了勝業、安興、大寧三坊。”

再往後頭就是長樂坊,緊挨著皇城城門。

能直接在天子腳下置業的高官貴胄,寥寥無幾,一只手就能數的出來。其中最為人所知的,便是先帝唯一的女兒、當今天子的妹妹——

昭寧長公主。

姜老頭領會了她的言下之意,稀松眉毛擰了起來。

馬車入了長樂坊坊門,不多久便穩穩停下。

前頭傳來杜昉的聲音,語氣溫和:“孟師傅、姜師傅,咱們到了,請下馬車。”

孟桑護著自個兒的輔料箱子,鉆出車門,向杜昉借一把力,穩穩當當落了地。

守門的閽人一見是杜昉,連忙側身讓他們進去。

杜昉帶著兩人從後門入了宅子,一邊領先半個身位引路,一邊笑道:“方才駕車時隱約聽見孟師傅的話,估計您也猜著了,此處正是昭寧長公主府。”

“先前去姜記食肆的是我家阿郎,昭寧長公主獨子,任國子監司業。據姜師傅所言,您在國子監食堂做活,興許見過我家郎君?”

初聞此言,孟桑有些詫異,按照姜老頭的性子,不應當與剛見的人說這麽多事。

不過,回想杜昉此人留給她的印象,不裝腔作勢、不拿喬,很是和善近人。倒也不難理解,為何姜老頭在短短片刻相處之中,就能放下大半戒備。

至於國子監的司業……倒是聽監生提起過幾句,一位姓盧,一位姓謝。前者年過六十,家中子孫滿堂,不日便要致仕。

想來昭寧長公主今朝不過四十余歲,杜昉口中的阿郎只能是那位謝司業。

孟桑搖頭,笑道:“我日日在食堂,哪裏見得著司業大人呢?”

揭開這茬,話頭又轉回今日活計上頭。

杜昉憂愁道:“近日來殿下胃口不好,眼瞧著日漸消瘦下去。阿郎孝順,便請來諸多有名庖廚,為殿下烹飪佳肴。然而來者眾多,卻無一人做出的吃食能入殿下的眼。”

說著,杜昉笑了,期許道:“孟師傅您是唯三由阿郎親自上門請的,除了宮中禦廚,另一位可是豐泰樓的大師傅,想來您的手藝必然不比這兩位差。”

豐泰樓的曲大師傅,原本也是禦廚出身。出宮後,他在東市開了這間酒樓,一躍成了長安城最頂尖的庖廚之一,名聲赫赫。

只是他年歲漸長,幾年前起便將灶台上的活兒悉數交給自己徒子徒孫,輕易不出手。若想請動他出山,親自烹飪各色佳肴,要麽權勢過人,要麽一擲千金,二者擇其一。

孟桑來長安兩月,倒也聽過這位鼎鼎有名的同行,微笑著謙虛了幾句。

天下庖廚眾多,各有所長,各有所好。而她是沾了上輩子的光,曉得許多後世才會逐漸出現的菜肴做法,以新穎、新奇取勝,才得了一片立足之地。

若要當真論起手上硬功夫,孟桑自覺還是不如人家幾十年老庖廚的經驗老道,故而從不曾驕傲自大,只一心撲在如何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上。

三人一路往裏走,繞開靜湖、穿過園子、走重重回廊,最終到了庖屋所在。

孟桑瞧著四周郁郁蔥蔥的竹林,將庖廚兩面圍住,不禁暗嘆一聲。

果真是貴胄府邸,連滿是油煙氣的後廚都裝扮得如此雅致,享心悅目。

不過此景落在她這樣的俗人眼中,根本欣賞不了幾時,光惦記竹筒飯是何滋味了!

杜昉喊來這處管事的,仔細交代許多。大意為孟桑二人由郎君親自請來的庖廚,待會兒無論他們要食材還是人手,都得一一配合,不可仗勢欺人、故意拿喬。

謝青章的貼身侍從不多,杜昉是其中之一,一言一行傳達的都是府上郎君的意思,管事自然不敢怠慢,謹記於心。

管事恭敬行禮:“杜侍從放心,近日來府中的庖廚眾多,咱們這兒無一不是全力相助,都巴不得能有一位顯了神通,讓殿下多用一口呢!”

杜昉頷首,朝著孟桑叉手:“殿下今日朝食只用了小半碗粥,還請孟師傅先做一道適口吃食,再準備暮食。”

“只要是府上有的,您皆可隨意取用。倘若有缺的食材也可找管事去購置。杜某先去殿下那兒回稟一聲,再來庖房尋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