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4章 外蒙古的建設

對庫倫城的建設一直沒完沒了,明人的規劃非常得當,庫倫城的邊緣扼守高處是唐城,亦即是明軍駐地,居高臨下,扼守庫倫城,城墻上架起重炮,可以打到庫倫城的另一邊。

當庫倫人擡頭時可以看到唐城,天氣好時甚至還可以看到城墻上的大炮,對他們有相當大的威懾力。

庫倫城建立在草原之上,面積一年年擴大,市區流淌著土拉河,市中心就是大活佛駐錫的新甘丹寺,寺前建立了一個巨大的廣場,面積足有20萬平方米,為500*400米,廣場之大,讓那些部族的土包子們看得目瞪口呆。

位於廣場邊的新甘丹寺建築宏偉,美輪美奐,讓那些在裏面修行的大喇嘛們心滿意足,認為南人確實是說到做到了,這才象個樣子。

事實上,“庫倫”的蒙古語意思正是“大寺院”,以前大喇嘛們呆在帳篷裏,氣派無法顯露出來,今時不同往日,大寺院

城裏道路寬廣,配套設施齊全,主要是水源,各處鋪設了輸水管道,利用了風車為動力,把水源送達。

各處還有水塔、水窖與水池等,確保供水無礙。

一定程度上,庫倫城的選址來自南人,選得確實不錯,附近發現了煤礦!

煤礦的挖掘、運輸到庫倫城,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燃料迎刃而解,以前由於沒有柴火只能用幹牛屎來燒水做飯,哪來的這麽多的幹牛屎!

使用煤炭卻不一樣,庫倫城周邊的煤礦資源豐富,供應給力,於是更多的人們進駐庫倫才有可能。

除了大寺院,庫倫城是大明駐外蒙古事務大臣衙門所在地及外蒙古自治事務大臣衙門所在地,兩大臣一漢一蒙,共同組成了管理外蒙古的最高行政機構。

兩大臣衙門位於城東,中間隔了一個一萬平方米的廣場,南邊是大明駐外蒙古事務大臣衙門,北邊則是外蒙古自治事務大臣衙門,廣場中間則有一個大旗杆,飄的是大明的龍旗,每個周一,兩大臣衙門的官吏都集中一起進行升旗,表明了大明對外蒙古的統治!

庫倫城是整個外蒙古的統治中心,有眾多的行政機構,同時還有最多的醫院與學校。

明代公共醫療機構的設置沿襲宋元舊制,於洪武三年(1370年)在南京、北京及各府、州、縣設惠民藥局。《明史》記載:“洪武三年置惠民藥局,府設提領,州縣設官醫。凡軍民之貧病者,給之醫藥。”

惠民藥局是為平民診病賣藥的官方機構,掌管貯備藥物、調制成藥等事務,軍民工匠貧病者均可在惠民藥局求醫問藥。遇疫病流行,惠民藥局有時也免費提供藥物。

洪武七年(1374年),又設養濟院,收養鰥寡孤獨貧病無依者,工匠、軍人及其他老弱殘者,都是收養對象,院中有醫官擔任治療。《明史》記載:“初,太祖設養濟院收無靠者,月給糧。設漏澤園葬貧民……養濟院窮民各注籍,無籍者收養蠟燭、幡竿二寺。”所需物資由所在府、州、縣按時供給。

制度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明代以“士”為首,那些郎中能有多大的作為,都是單打獨鬥,惠民藥局流於形式,無藥可發,養濟院裏的民眾是苟延殘喘,時有餓死現象發生!

待到新明建立後,仿照東南國的公共醫療制度。

東南國則實現了醫保全覆蓋,所有的民眾都有醫保,雖說分了档次,可全民醫保是敢大言不愧的。

而在外蒙古,提前實現了全民醫保,對在蒙的明國軍人與民眾進行醫保,所有的部族人也給醫保,生病必治!

為此,加大了藥物的運輸量,再大興土木,建設醫院,僅庫倫城就有五家大醫院,病床數達到了一萬張,而當時庫倫城居民數不到三十萬!

“這樣我們的支出很大啊!”朝廷作出這樣的決定時,有官員憂慮地道。

“不必擔心!”主持此事的大學士堵胤錫溫和地道。

“對於戎邊、支邊的軍民,我們對他們負有重大的責任,要讓每一個外蒙古的軍民安然無恙地回到家鄉!”堵胤錫說道,所有的官員一致點頭,沒人有異議。

外蒙古開發、守邊之艱苦是官員們都清楚的,怎麽能夠讓英雄流血又流淚呢?!

“對於那些部族,我們是將取之,必先予之,當他們適應了我們給予他們的生活環境時,他們還能夠跑嗎?”堵胤錫說道:“外蒙古部族人桀驁不馴,我們既要用槍炮鎮壓他們,也要讓他們看到跟隨我們的好處!”

他的臉上展露笑容道:“不用我們花費太多,中藥的良藥苦口,他們還得有個適應過程呢。”

堵胤錫說得不錯,部族人生病後習慣於去求神拜佛,請的是巫醫去跳大神,到寺院裏向神佛祈禱,一些部族人喝到苦苦的中藥都給吐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