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3章 外蒙古的大生產

要是南人沒有裝備火槍,這些收獲就是咱們蒙古人的了!

這樣的事情又不是沒做過,對大明邊境,每到秋高氣爽時,部族的馬匹吃飽喝足有了足夠的馬力,部族就南下寇邊,趕在南人秋收之前到達他們的田地,捉到南人,逼著他們收割了莊稼,再運回部族。

全程不用動一根手指頭,不流一滴汗水,就收獲了大量的糧食,哪怕他們不吃米或者面,給牲畜吃也好啊。

至於明軍?

他們懦弱到只會呆在邊塞城池上守著,對於城外大片田地只能幹瞪眼,不敢出來野戰。

真要是敢出戰的明軍,部族人也不怕他們,遠遠地射箭,射到明軍沒有脾氣,只好回城生悶氣,而莊稼就是部族的了。

沒本錢買賣做得實在就一個“爽”字,可惜這樣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想吃糧可以,得把自己賣掉才行!

“不存在著我們中國農民幹不好的農活,只要給我們一塊地,就算是沙漠,我們也可以把它變成沃土!”首席農業專家牛得利如是說,他引導著一眾高官們,包括了明軍的、新附軍的(部族)、中國與蒙古族的文官,到得克魯倫河南岸的一片沙地中參觀視察。

克魯倫河南岸原本是荒無人煙,明人到此,已經開墾出大量的田地,接著,他們又瞄上了遠處的沙地,有人就在沙地中養豬,達致沙地改良,荒漠綠化的目的。

但見到數百頭甚至上千頭大豬小豬熱鬧得很,它們自由活動,在砂地中執著地拱地,有的在喝水,有的三五為伴相互追逐。

據當地農民介紹他們主要是利用了豬喜歡拱地的習性,在沙地牧養生豬,通過豬的拱翻和糞悄的攪拌,達到肥沙沃土的作用,同時沙地牧養的生豬產生可觀的經濟價值,實行了生態、經濟效益雙贏,讓原本沒有經濟效益的沙地變成寶地。

“你們來看!”農民介紹道。

參觀團看到了一邊還是滿目枯黃的沙地,另一變是油油的綠草地,農民告訴他們說:“給豬拱了三個月的砂地後,然後在豬料裏拌上紫花苜蓿草籽,讓豬再拱拱,亂拉一氣,沒被消化的草籽掉地,旁邊還有豬糞豬尿,砂地寬松透氣,很快地,這裏變成了一片紫花苜蓿地。”

紫花苜蓿是一種優良的草料,營養成分高,嫩杆可供人吃,是牲畜的良好食料,甚至可以替代豆粕給牲畜養膘。

牧草經濟是南人到達外蒙之後的一個重點發展發方,利用土地種草,

紫花苜蓿地多了,一片接一片,間中還有西瓜地,秋天時大大的西瓜已經成熟,切開來吃上一口,沙沙甜甜,十分可口。

“待到下雪時,我們就來圍著火爐吃西瓜了!”來自關內的農民伯伯如是說。

何止是西瓜地,印象中寸草不生、鳥不拉及的外蒙土地上出現了良好的農業產業,人們種植小麥,大麥,燕麥,土豆,蔬菜,發展幹草和青貯飼料。還生產了不少的油料作物,例如向日葵和菜籽,以及水果和蔬菜,例如沙棘,蘋果,葡萄,西瓜,香瓜,洋蔥和各式各樣的蔬菜!

糧食在手,心中不慌。

發展牲畜業,讓部族民眾吃驚的是南人不僅地種得好,他們還懂得養牲畜,他們飼養牛、羊、豬又肥又壯!

農耕社會,擅長種地,同樣擅長養牲畜,畢竟牲畜也是長在地上的嘛,算是一種活動的“作物”。

他們采取了圈養與半圈養的方式,改良土地、種植牧草,牲畜出欄快,肉與奶的產量高,很快地,牛肉幹與奶酪大量出貨,還有活畜的豬牛羊也大量供應。

雖然他們的養殖技術不高,但進步極快,很快地他們就能夠養出了大量的牲畜,要知道中國人具備這樣的特色技,只要進入哪一個行業,就可以把該行業做成白菜價!

當然部族人詆毀南人養的東西不夠好吃,然而人家的產量高,還便宜,部族人的肉與奶銷量就不好嘍!

好在南人飼養牲畜是淺嘗輒止,為了保障部族人的利益,也為了民族團結,官府禁止南人飼養超過自身需要的牛、羊與馬,豬不受此限,畢竟南人養豬由來已久,全球第一的技能,還有驢、騾的飼養也不受限制。

但部族人亦不可掉以輕心,即使漠南與漠北的南人不可飼養太多的牛羊馬,可是還有海那邊的牛肉幹與奶酪運回大明,部族人不用心飼養,成本可能高過海那邊的價格,導致賣不出去。

這天殺的土澳牛肉幹與奶酪,讓本想大賺一筆的部族人無法擡高價格來賣!

南下移民的南人奪取了土澳,那是塊畜牧寶地,生產出來的羊毛、牛肉幹與奶酪成本很低,利用上大帆船貿易,一艘大帆船運送上百噸或者幾百噸的貨物,到達天津口岸時,與漠南與漠北出產的羊毛、牛肉幹與奶酪成本接近,換言之,天津以南,漠南與漠北的出產的物資已經不占優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