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第2/7頁)

“除此之外,每年給定州各邊關將士的餉銀也不是一筆小數目,如今國庫根本承擔不起兩州百姓的賑災糧款。”

並非永康帝節儉國庫就會充足,衛國不過建國數十年,先帝在時,因為要重建那些被戰亂破壞的城墻,國庫存款就沒超過十萬兩白銀。

後來永康帝登基,不論是和草原打仗,還是加固淮河河堤都是很大的消耗,若不是永康帝勤政愛民,休養生息,主張開墾荒地,使得稅收連年增長,國庫早就是個空殼子了。

這時,一人出列道:“皇上,今年邊疆將士們的餉銀還未發放,不如暫且用來賑災?”

與此同時又有一人出列道:“皇上,草原對我們心生畏懼,已經數年不敢犯邊,不如裁減一些兵丁,也好減輕國庫的壓力。”

新任兵部尚書邱智喻聽到這話,頓時怒聲道:“一派胡言!草原人兇狠貪婪,他們覬覦中原之地已久,哪怕這幾年未曾出兵南下,並不代表他們打消了對中原之地的覬覦,相反,本官敢肯定他們正盯著我國邊境,只要給他們一點機會,他們就敢舉兵南下,打我們一個措手不及。”

“此時裁軍,無異於自掘墳墓!”

方才提出裁軍的正是吏部侍郎周其茂,他是正經科舉出身,純正的文臣,自古以來文臣和武將之間都不大和諧,如今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文臣們更加不想武將權利太大。

衛國有幾十萬兵力,只在定州便布置了二十萬大軍,這些兵力全都掌握在成國公成運昶手中,永康帝對成運昶十分信任,不在乎他功高震主。

可大臣們不能不在意,尤其現在正處於爭儲之際,周其茂為今後的新帝著想,也要削減成運昶手中的兵權。

巧的是,某些人也是這麽想。

周其茂並沒被邱智喻的話嚇到,反駁道:“邱尚書未免太看得起那些草原人,不過是一群不知教化的野蠻人,自先帝立國以來,草原人就不曾在我們手上占到過一點便宜,我們又何必怕他們。”

“朝廷養著邊關幾十萬大軍,可這數年一場仗都沒打,豈不是白白消耗國庫的財力,下官建議裁軍,也是為朝廷著想。”

邱智喻被氣笑了:“就因為這幾年不曾打仗,周大人就忘了幾十年來邊關將士流的血?我等能安安穩穩地在京城享樂,靠得就是幾十萬邊關將士震懾草原,怎麽到了你周大人口中邊關將士們就成了吃幹飯的?”

周其茂皺眉道:“請邱尚書莫要汙蔑下官,下官並未否定邊關將士們的功勞,下官只是想減輕國庫的壓力,暫且裁減一些兵丁,裁減的數量可以再商量。”

邱智喻冷聲道:“國庫的事自有戶部處理,還輪不到你一個吏部侍郎擔心,你要是吃飽了撐的沒事幹,可以去步軍營的校場跑兩圈,別多管閑事。”

別看兵部尚書是個文官,邱智喻之前卻是實打實的武將,在來兵部之前他曾是都指揮同知,後來調任兵部侍郎,等範昌明因為外東城一案被罷官免職後,邱智喻便被永康帝提拔為兵部尚書。

對於周其茂這種不通軍務,偏偏還喜歡高談闊論的蠢貨,邱智喻都不想和他廢話。

周其茂沒想到邱智喻說話如此粗魯,臉都氣紅了,正要出言反擊,永康帝開口了。

“當務之急是賑災,你們沒有辦法就閉嘴,吵得讓朕心煩。”

周其茂見永康帝發怒,只得退了回去。

永康帝看向周澤德,問道:“國庫現在還有多少銀子?”

周澤德恭聲道:“若是動用餉銀,便可湊夠賑濟兩州災民需要的錢財,可是皇上,兩州的災民足足有幾十萬人,國庫的銀子堅持不了多久。”

“若是籌不到足夠的賑災糧款,便是掏空整個朝廷也填不了這個窟窿。”

從現在到下一次收成還有一年,幾十萬災民一年的口糧,這得需要多少糧食,沒人比周澤德更清楚,朝廷拿不出這麽多銀子。

右相秦守洪出聲道:“那就效仿前朝,讓商賈和世家皆出銀子幫朝廷賑災。”

既然朝廷出不了那麽多銀子,那就找人分擔。

周澤德苦笑道:“秦相,商賈貪財,世家重利,想讓他們掏銀子談何容易!”

永康帝冷聲道:“做不到也要做,兩州的災民必須救濟,若是兩州有一處因救濟不及時發生民變,你這個戶部尚書就不用幹了。”

周澤德低下頭:“微臣遵旨。”

待離開勤政殿,周澤德一臉苦澀,效仿前朝?這四個字說得簡單,做起來何其難也。

前朝是皇室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讓世家出錢賑災自然容易些,畢竟災民叛亂也是影響世家的統治。

可自從衛國立國後,從先帝開始就不停打壓士族,到永康三十一年,士族在朝堂上已經基本沒什麽話語權,如此情況下再想讓他們掏銀子,難如登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