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雞肋(第2/3頁)

她還讓弟弟陰興參加了文官考試,考入乙榜,進宮當了舍人,時常能見到魏王。

昔日的漢宮織女們忙碌之余,也會議論這位以雷霆手段讓關中重新安定的大王。

“這魏王也奇怪,不做宮廷衣裳,反叫吾等為士卒制衣,聽說建章宮裏的王後也在踩紡車。”

“繭觀所產的錦繡亦然,先制軍旗,再供宮廷之用。”

織女們對現在的日子還算滿意,魏王大興農桑,除了民間的個體紡織婦女外。昔日隸屬於宮廷的織女也被動員,官吏來告訴眾人,雖說魏王解除了她們的人身限制,但外頭依然很亂,倒不如先留下,既能受到保護,還能以用勞力換取吃食,每個月還發些布匹作為報酬,也算是攢個嫁妝,她們甚至得以住進曾經皇帝嬪妃才能住的宮苑中。

紡機幾乎都被集中到了繭觀,附近除了桑樹林外,還有上萬畝麻田,黃麻、白麻都有,所以除了紡紗,也要織麻布葛布。

但她們近來卻也有不滿之處,從二月份起,少府的人跑遍了上林的繭觀的各個織坊,搜尋多余的絲麻邊角料,過去這些東西常歸織女自己所有,納個鞋墊,做件小衣褻褲什麽的……

可如今邊角料統統上繳,不少織女只能將舊小衣洗了又洗,同時奇怪少府收那麽多麻布邊角去作甚?

當織女們好奇地問據說“有背景”的女官陰麗華時,她只一笑。

“聽說,是用來做赫蹏(tí)。”

……

“過去叫赫蹏,往後按魏王的說法,就得叫紙了。”

“魏王怎和王莽一樣,喜歡亂給事物取名?不變不好麽?”

“噓,小聲些,八要命了?”

制作赫蹏是少府的老手藝了,官府織室每天都會產生大量針頭線腦、碎布邊角。為了不浪費,早在漢初時,就有工匠將它們切碎、蒸煮、舂搗,做出了類似布匹的薄薄東西……

因為質地粗糙,不太適合書寫,更多是用來裹細碎的物品,不過自漢末以來,工藝越來越精細,直接書寫倒也無不妥,不少人已用這廉價的東西替代帛來抄文章。

二月份時,魏王入主長安後,給少府和水衡都尉下了一道命令,甚至還寫了一些工藝流程,要工匠在赫蹏基礎上造“紙”。

工藝沒什麽難的,按照魏王提議略為改進即可,人手也不缺,但有一樣東西卻差點將工匠們難死了,那便是原料。

手藝人喜歡講大實話,又暗暗吐槽:“魏王還有臉給別人考‘常識’,他自己就沒常識!”

“要吾等以麻造紙,這季節也不對啊!麻要秋後才收,這剛開春,麻還沒冒芽,制個屁!”

可領導動動嘴,底下跑斷腿,少府官員工匠能怎麽辦?只能將各織室的邊角料收集起來。

好在魏王提議的材料裏,除了麻外,還有桑皮、藤。

但正值養蠶旺季,誰敢打桑樹的主意啊,匠人們遂將目光轉向上林中那些陳年老藤,收了不少,去皮泡在漚麻的池塘裏,一泡就是大半月。

至於魏王口諭要他們試試砍木頭造紙,就是個笑話——木頭要想軟到和藤一般,得泡上一年半載吧,行,扔昆明池裏泡著吧,等魏王一統天下,再回頭看瞧瞧軟了沒。

這造紙過程不必過多贅述,反正“魏王沒常識”,已經是少府工匠們心裏共識了。

但等忙活個把月,到了三月下旬,東西當真做出來時,匠人們摸著這黃黃的紙面,嘖嘖稱奇,確實和赫蹏略有不同。

這些按照第五倫要求,不同原材料、配比的麻紙、藤紙,又被摞在一塊,送到了禦駕光臨的昆池宮。

麻紙有白麻、黃麻,後者較為粗糙,背面未搗爛的黃麻、草跡、布絲清晰可辨。

藤紙則質地更松軟些,色澤也偏白。

這些都只是“樣品”,是否要批量生產,還得魏王定奪。

“季雅、伯文,汝等去寫寫看。”

第五倫字一般,只讓字好的隨從郎官持筆一試——他一般就帶著前十的郎官外出。

郎官中排名第一、第二的杜篤、伏隆奉命持筆試過後,第五倫問他們感覺如何。

杜篤的回答是有些討好意味的,雖然他心裏覺得“不如帛書好寫”,但這畢竟是魏王要求做的東西,只道:“下筆輕滑通暢,確實是書寫之妙物。”

而伏隆就說了老實話:“此物容易吸墨,臣還是習慣用簡牘,若是寫錯了還能用刀削刮改,而此物落筆沾墨,墨跡滲透到了另一面,便再不可更易了。”

其余郎官的感覺都差不多,第五倫笑而不言,習慣了一種書寫載體,驟然換一種,能第一時間適應才奇怪呢。

倒是承宮的反應讓第五倫頗覺有趣,他試過後回稟道:“大王,此物雖不比帛好寫,但肯定比帛便宜;雖不如簡牘方便更改,但輕盈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