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121~124

==·字典·==

中國古代其實一直有“拼音”,但這時候的拼音並不叫做“拼音”,古時候的人們並沒有將“拼音”從文字當中總結歸納並分離開來,簡化使用的過程,降低拼讀的難度的意識——

他們籠統地將後世已經為人熟知的、具有相同聲母或韻母的文字以“正切”、“反切”歸為同一類,當你認識足夠多的文字後,就可以從有著相同“正切”與“反切”讀音的文字中找出兩個或三個文字給另一個並不認識的文字標注讀音。

比如現代人如果想要給“到”標注讀音,直接用“d”和“ao”標注就夠了,古人則會用有著相同聲母的文字,如“都”與“找”來給“到”標注讀音(古代現代的文字讀音不一定相同,此處只是舉例)。

也就是說,你在標注的時候必須在大腦中將文字的聲母韻母先拆開一遍,從中找到一個聲母相同的文字,再以同樣的方法找到一個具有相同韻母的文字,然後才能給文字標注。

當然,如果有一個讀音與“到”完全相同的,如“道”,也能以一個字標注——這種標注被稱作直音。

這個過程你不能說不對,但顯然這種標注讀音的方法要比直接標注拼音復雜很多。而且這種讀音標注的方法必須建立在你認識了相當多文字,且對那些文字的讀音熟稔於心、不會出錯的前提下才能成行。

如果本身認識的文字不多,你就只能將文字的讀音死記硬背下來,然後反向拆解文字的讀音。

過程麻煩,平白增加了識字的難度。

而這個時候也並沒有目錄索引的概念,不曾出現過如字典一樣的工具書,簡單方便易書寫的阿拉伯文字更是尚未出現在這片土地上。

林阡卻意識到,想要讓更多的人讀書識字,字典的出現就勢在必行。

而字典出現了,百姓只需要學會拼音與一些日常用字,基本就可以靠著字典自學大部分文字了,讀書識字的難度將會大大降低。

事實上,新中國成立後進行的掃盲工作會取得那般大的成效,除了許多自願放棄更好的生活,前去下鄉教導人民的讀書識字的讀書人外,字典在其中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林阡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嬴政。

嬴政幾乎是在聽林阡介紹完拼音後,就對她口中的字典產生了興趣,再聽得目錄索引與阿拉伯數字,他瞬間就明白了字典在培養讀書人這件事上將會產生多好的效果。

他看向林阡:“你所處的時代應該已經存在字典?”

林阡疑惑地點頭:“對,不只是字典,還有許多類似的工具書。”

嬴政沒有多問其他工具書,而是直接問道:“字典若采用了拼音,是否代表著你所處的時代,所有的讀書人都說著相同的話?寫著相同的文字?學著相同的知識?”

林阡先是一愣,旋即突然意識到了嬴政的意思——

【你是想說書同文?】

嬴政一頓,認真地看向林阡:“書同文?寡人倒是真有這個想法。”

而且不只是書同文,還有車同軌,統一度量衡……

如今山東六國只剩齊國,而齊國雖然富裕卻實力不強,在並無其他幫手的情況下想要拿下並不困難。

也即是說,距離秦國一統天下已經並不遙遠。

所以近段時間,嬴政一直在思考著要如何治理這被各家諸侯王分別治理了幾百年,彼此間不但文化思想完全不同,部分國家百姓之間甚至還有著深仇大恨的天下。

而顯然,讓所有人說同一種話,寫同樣的文字,用同樣的工具等等方式對彼此身份產生認同感,必然可以緩和部分矛盾。

只是他沒想到,林阡竟將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

但轉念一想,林阡能當著自己的面兒說“書同文”三個字,而且言語間只有驚喜並無勸諫之意,那便說明自己的想法是絕對正確且成功實施,並影響到了後世的。

這樣一想,嬴政愈發堅定了要施行“書同文”等政策的想法。

他看向林阡,毫不猶豫地點了頭:“讓天下所有人都寫著同樣的文字,本就更容易將他們擰到一起,減少諸侯分治天下所造成的對彼此的偏見與隔閡。”

林阡滿眼贊嘆:“對!你主持推行的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政策在後世看來,是完全是不輸於統一天下的功績。許多人甚至認為,華夏能成為一個歷經千百年,不管中間發生任何意外,最後也總能回歸到大一統國家,而非如歐洲那般的分裂小國,你準備推行的這些政策就占了極大的功勞。”

【很多人甚至認為,如果沒有你,華夏勢必如歐洲大陸一般四分五裂、各自為政。】

各自為政?不就是秦國滅亡其他國家後的樣子?

想到這兒,嬴政眼裏閃過一絲嫌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