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 義務兵(第2/3頁)

“我大明施行的‘軍戶制’,軍戶世代服役,非軍戶者不用服役,但時至今日,軍戶制已經是是名存實亡,不說遼東軍,也不說精武營,只說各地的民團、鄉勇,都已經不是從軍戶,而是從民戶之中而來。”

太子的聲音在殿中回蕩。

群臣默默。

太子所說,乃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一個事實,不說這些朝中重臣,就是縣衙裏的小吏,也知道軍戶制已經是不可行,真正有戰力的還是募兵和將領的家丁。

不過知道是一回事,直接在朝堂上說出卻又是另外一回事,軍戶制乃是祖制,而祖制這東西是不能輕易動的,因此誰也不敢輕易提出廢除,朝廷一方面鼓勵各地募兵,另一方面對舊有的指揮衛所不裁撤,只任由衛所制慢慢腐敗,直至凋零——除了祖制不可輕動之外,另一個原因就是誰也不敢輕易觸動掌握各地衛所的那些指揮使的利益。

或許各地衛所指揮使的爵位不如京師的這些公伯侯,但他們數量眾多,在各地根深蒂固,一旦廢除衛所,也就是廢除他們的特權,各地必然會掀起風波,也因此,明知道衛所兵已經腐朽,但卻沒有人敢提出廢除或者是改革。

但想不到今日太子在乾清宮居然主動提出了這個敏感話題。

群臣屏住呼吸——建虜入塞,危急關頭,太子在這個時候提出,難道是想要改革衛所制嗎?火燒眉毛的當下,完全是不合時宜啊。

群臣的擔憂,朱慈烺當然知道,他也無意在此時改動衛所制,只所以提到衛所制,不過就是一個引子罷了,於是他繼續說道:“由此可知,只要善加操練,民戶和軍戶都可以成為優秀士兵的來源,眼下,建虜大軍入塞,臨時從各地調兵是來不及的,招募義勇的速度又太慢,很多人在大街上義憤填膺,咒罵建虜,回到家中卻只圖自己平安,根本不想為國出力,也不想出糧,只想看他人流血。”

“京師明明有這麽多的人口,卻招募不到足夠的義勇,因此兒臣以為,為了因應現在的緊急情況,應立刻在京師強制施行義務兵制度,凡十八歲以上,五十歲以下、沒有殘疾之男丁,不分身份、戶籍,不論軍戶,民戶,商戶,都必須加入義兵營,保衛京師!如有抗命者,以通敵論處!”

太子話音不落,殿中就掀起微微騷動,群臣驚訝的並非是所有男子都從軍,歷來遇上大災大亂,城中男子全部從軍,甚至婦女老幼也一齊上陣、到城頭殺敵的事情,數不勝數,真正令他們驚訝和震動的是,太子說的居然是不分身份。

難道官員、士子也要從軍嗎?

禦座上的崇禎帝也驚。

不理眾人的驚訝,朱慈烺繼續道:“所謂鄉勇,是自願的,但義兵,卻是必須參加的,容不得他本人願意或者不願意,京師有百萬余人口,加上逃難而來的百姓,百十萬人,從中選出十五萬青壯是沒有問題的,有了十五萬義兵,京師兵力不足的問題,立刻就可以得到緩解。此乃加強京師防務,確保萬無一失,不用各地勤王之兵的唯一辦法。”

“此舉必然導致人心惶動,百姓不安,茲事體大,還是要再考慮啊~~”有朝臣小聲嘀咕。

朱慈烺沒有看到提出反對的是誰,不過卻也能大概猜出,於是環視眾臣,說道:“不征兵,難道百姓們就會很安定,就不會人心惶動嗎?建虜入塞已然是事實的,如果京師兵力不足,上下沒有堅守的決心,百姓們會更惶恐!只要兵力足夠了,上下一心,京師沒有危險,百姓們才會漸漸安定下來,而這,正是招募十萬義兵的意義所在!”

說著,轉對崇禎帝,繼續道:“正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敵之責,當日開封之戰時,開封軍民就是這麽做的,值此危難之際,京師應該以開封為師,立即施行義兵制度,擴充兵員,保衛京師,如此,京師必堅不可破。請父皇恩準!”

說完,朝著禦座上的崇禎帝深深一禮。

殿中雅雀無聲。

連馮元飚都不咳嗽了,好像都被太子“震”住了。

禦座上,崇禎帝皺著眉頭不說話。

所有男丁都必須參軍,等於是拉壯丁,百姓們會不會心生怨念吧,最重要的,居然不分身份貴賤,所有人都得參軍,這一來,京師不會發生動亂吧?還有,十五萬青壯,說來容易,但真能做到嗎?

建虜入塞不止一次了,京師更是幾度戒嚴,但像太子所說,在城中施行“義務兵”,所有適齡男子都必須參軍的事情,卻是一次都沒有發生過,連歷史上,甲申之變前,李自成大軍包圍京師的時候都沒有,當時上城防守的是京師三大營,連著朝臣們的一些家丁,最後甚至連內廷太監都被逼得上城守衛了,可想當時兵力的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