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再派勛貴

太子提出的“義兵制”,令崇禎帝猶豫,不敢輕易下決定。

殿中群臣更是驚疑,都擔心自己的家人也被應征,幸虧是太子提出此策,如果是一普通朝臣,不等他說完,就會有人跳出來,痛斥荒謬了。

“好一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敵之責,殿下所言,臣贊同!”

稍微的靜寂之後,有朝臣站出,朗聲高言。

卻是大理寺卿淩義渠。

不止淩義渠,很多朝臣也對太子這一句,心中暗暗贊許。

見淩義渠支持,朱慈烺暗暗欣慰,臉上卻不動聲色。

陳演等人卻是向淩義渠側目,心中都是一個想法:淩義渠,該不是早就和太子套好招了吧?就像去年開封之戰一樣?

淩義渠卻不懼那些懷疑的目光,他向太子拱手,太子還禮,然後肅容問道:“不過臣有一事不明,還要向殿下請教,殿下說,凡京師男子,十八歲以上,五十歲以下,不分身份戶籍,都要從軍,是否意味著,宗室、勛臣、貴戚、品官、生員,都在應征之內呢?”

殿中鴉雀無聲,淩義渠所問,正是所有人都想知道的。

朱慈烺目光不經意的掃了一眼殿中群臣,發現所有人都在眼巴巴地望著自己,心知自己的解釋能不能令他們滿意,將是他們是否會支持義務兵的關健原因,於是在心中暗暗嘆口氣,違心地說道:“宗室、勛臣、貴戚、品官、生員,他們連同他們的家人和府中下人,采取自願的方式應征,朝廷不予強求……”

聽到此,大部分的朝臣都是暗暗松口氣,做官做到他們這個地步,誰家府中沒有十幾個下人?只轎夫每家就得有四人,如果轎夫都去當兵了,誰來擡他們?更不用說他們的親人子弟,箭矢無眼,誰也不願意讓自己的子侄到軍中受苦,更不願他們到城頭去冒險,現在太子說,他們都不在應征之列,他們總算是可以放心了。

而他們對太子推行的義務兵制,立刻就從懷疑轉向支持——建虜大軍壓境,京師危急,全民皆兵,增加京師的防衛力量是必須的,更何況還有開封的例子,因此他們沒有理由反對。

淩義渠也微微松口氣,他倒不是為自己,而是擔心太子不豁免官吏,義務兵的建議就無法獲得朝臣們的支持,現在太子退了一步,此策應該是可成了。

“至於其他人,”朱慈烺繼續道:“只要符合條件,原則上都是必須參軍的,不過也不是不可以網開一面,如果有人實在不願意當兵,那麽可以采用出資助軍的方式予以豁免。”

“怎麽豁免?”淩義渠問。

“凡適齡男子,供應三個義兵,六個月所需糧米,即可豁免。”朱慈烺道。

一個成年男子,每日所需糧米在1.5市斤左右,一月45斤,六個月270斤,折合兩石米。而三個義兵,則是六石米,以現在的米價,折算成銀子,是24兩。等於一個人要想豁免兵役,需要付銀24兩。

24兩,對大戶來說不算什麽,但一般百姓卻很難拿出,因此,大部分人都無法逃避兵役,能豁免的只能是有錢人,等於是有錢人出銀子,百姓出力,眾人一起為守城做貢獻,如此就避免了有人血戰,有人乘涼的不公平,同時也減免了朝廷的負擔。

“太子殿下提的義兵制甚好,臣附議。”淩義渠再不猶豫,立刻拱手支持。

“臣也附議……”又一大臣走出,卻是三輔蔣德璟,蔣德璟現在隱隱然是東林之首,他的支持,有極大的象征和引導意義,於是,殿中響起更多朝臣的附和之聲,尤其是戶部尚書傅永淳更是不住的點頭,施行義務兵,京師立刻就會多出十幾萬的兵,一個問題隨之而來,那就是兵士的口糧問題,雖然是義務兵,不掙餉銀,但飯食朝廷卻是要負責的,傅永淳擔心戶部的糧倉支撐不住,現在太子提出豁免之策,一人養三人,城中那些有錢人必然會豁免,這一來,能收到不少糧米,戶部糧倉的壓力會大大減輕。

禦座上,崇禎帝的眉頭漸漸舒展,

不過也並非沒有疑議。

“殿下,”皓白長須的禮部尚書林欲輯站出,向朱慈烺拱手,顫顫巍巍地說道:“當初太祖皇帝設立戶籍,軍、民、匠、灶四戶各司其業,各有所長,現在朝廷‘欲’從民戶、匠戶、灶戶、商戶中征兵,怕是棄其長而取其短,徒自造成傷亡,出六石米就可以豁免,富家子弟們必然選擇交米,到時候在城頭死傷的,只能是普通民戶匠戶和灶戶,這豈非是不公平?”

“更不用說,他們心中一定是不情不願,這樣強抓來的兵,能有戰力嗎?因此老臣以為,與其征募義兵,攪動民心,倒不如速調離著京師不遠的宣大兵、山西兵,入京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