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 維也納和會和天坑

某種意義上來說,難民危機也推動了普俄戰爭的進程。在補充編制後,毛奇就匆忙發起了反擊戰。

沒有辦法,現在不打,後面他們就更沒能力打了。原本指望難民能夠遲滯俄國人的行動,沒有想到這個麻煩一路跟了回來。

俄國人沒有立即發起進攻,除了要休整部隊外,更多的還是受制於後勤。伊萬諾夫是穩健派指揮官,後勤物資不到位堅決不提前決戰。

不管柏林政府怎麽動員,人口已經決定了上限。丟了大部分國土後,普魯士王國就剩下一千多萬人口,扛得動槍的都上了戰場。

這方面沒法和俄國人比,拖得時間越長,對俄國人越有利。

當然,這只是軍事上。經濟上沙皇政府也頂不住了,如果不是伊萬諾夫一力堅持,俄軍早就發起了進攻。

這些內幕,自然不是毛奇能夠知道的。就算是知道,實際上也沒用,他們還是必須要打。

政府沒錢,不等於真的搞不到錢。到了危機關頭,拆東墻補西墻也是可以應急的。

俄羅斯帝國的底子厚實,只要舍得付出代價,幾個月的戰爭經費還是能夠湊出來的。

毛奇的努力沒有白廢,普軍先後擊敗了威脅柏林的俄第十軍、驅趕難民而來的俄第三軍、第六軍,重創了駐紮在波茲南一帶的俄第八軍、第九軍。

如果不看整體戰場,誰都不敢相信戰績如此彪悍的普軍,居然是在垂死掙紮。

短短的兩個月時間裏,毛奇就給俄國人制造了超過五十萬的人員傷亡。作為勝利的代價,普軍也付出了近三十萬的人員傷亡。

在士兵戰鬥力差距有限的情況下,作為進攻的一方,能夠打出3:5的交換比,戰術上可以說無可挑剔。

然而戰術上的勝利,仍然無法彌補戰略上的失利。

俄國人沒有被動挨打,伊萬諾夫將戰場放在了俄軍優勢更加明顯的東普魯士地區。至於和毛奇交手的俄軍,唯一任務就是拖住普軍主力。

1880年3月18日,在付出近三十萬人傷亡過後,東普魯士會戰以俄軍的勝利而結束。

這只是一個開始,丟了苦心經營的東普魯士地區,西普魯士地區也沒能擋住俄國人的兵鋒,戰火繼續向普魯士王國腹地燃燒。

……

維也納宮,放下手中的戰報,看著普魯士王國的地圖,弗朗茨知道普俄戰爭該結束了。

普魯士王國已經被削弱的差不多了,萊茵蘭地區賣給了德意志聯邦,西裏西亞地區賣給了奧地利,普屬薩克森地區也賣掉了。

現在波茲南地區落入了俄國人手中,東普魯士地區丟了,西普魯士丟了大半,波美拉尼亞淪為戰場,容克貴族的根基遭到重創。

繼續這場戰爭,對奧地利已經沒有意義。再不叫停這場戰爭,俄國人就要飲馬奧得河,這可不是弗朗茨想要看到的。

“普俄兩國的內部情況怎麽樣?”

想要幹涉,自然要先搞清楚普俄的各自情況。弗朗茨有情報組織,早早就拿到了資料,只不過那是見不得光的。

頻繁出現在人們視線中的情報組織,那就不是情報組織,變成政府部門更加合適。

弗朗茨一直都在淡化情報組織的存在感,除了少數政府高層、大貴族外,其他人根本就不知道皇帝手中還有一個秘密情報組織。

就算是知道的,也沒有多少人當一回事,畢竟這個組織太低調了,低調到能夠讓人遺忘。

這麽多年,除了搜集情報外,弗朗茨幾乎從不啟用這個秘密組織,執行任務也是已經曝光、並且掛在政府旗下的情報組織負責。

如同錦衣衛一樣,不管重要性有多高,對國家貢獻有多大,只要威脅到了自身的利益,如果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官僚們都會想辦法弄垮。

故意刁難、搗亂不算啥,麻煩的是栽贓陷害加抹黑,最後再輿論施壓,逼迫皇帝放棄。

歷史告訴弗朗茨,在這個問題上妥協的皇帝下場都不怎麽好,無論是朱允文,還是朱由檢,都是現成的反面例子。

輿論綁架、道德攻擊對吧,那好我把情報組織隱藏起來好了。平常時期根本就不冒頭,只是搜集國內官僚、利益集團的黑料。

這些黑料就是彈藥,到了需要的時候,拋出來就能炸死一大片。

相比之下,海外情報業務只能算是副業,搜集一些基本資料沒問題,真正負責的是明面上的情報組織,同時向皇帝和政府負責。

既是為了制衡,同樣也是現實需要。特工也是高危行業,尤其是在海外從事間諜活動,經常需要外交部出面撈人,少不了要打交道。

除此之外,進行國際外交的時候,也需要情報做支撐。為了互相配合,海外的情報組織分部也從屬於大使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