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生活多艱

柏林政府正在為難民問題煩惱的時候,下面的人已經替他們做出了選擇。

起因是湧入的難民太多,地方政府救濟不及時,餓急了難民洗劫了斯克維日納一座貴族莊園,不小心殺死了正在巡視莊園的老伯爵。

劫掠地方的事情發生了不少,可是殺死大貴族還是頭一遭。或許是意識到了事情鬧大了,為了活命,這些人果斷的選擇殺人滅口。

難民本身就是臨時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殺人滅口掩蓋真相說起來容易,怎麽可能不留下蛛絲馬跡呢?

後面就不用說了,消息泄露後立即引起震動,貴族們自然要報復了。

大量的難民湧入,利益受損的又豈止是地方貴族,當地民眾的損失更大,早就苦不堪言,這個時候有人牽頭自然是群起響應。

大混亂爆發了,屠刀一旦舉起就再也不能放下。為了恢復秩序,柏林政府第一時間下令駐軍介入。

事實上這個時候,柏林政府已經無力控制局勢。地方部隊肯定更傾向於本地人,刺刀自然是砍向了難民。

或許很多難民都是無辜的,但這個時候已經沒人能夠區分,也不想去區分,屠殺爆發了。

收到屠殺的消息後,威廉一世第一想法是立即阻止,隨即又放棄了。

這是一個沒有選擇的選擇題,要麽站在難民一邊,得罪普魯士國內的貴族、資本家、普通民眾,要麽站在普魯士民眾一邊,當什麽也沒發生。

不用動腦子,柏林政府也知道自己該站那邊。至於倒在血泊裏的難民,他們什麽也沒看見,什麽也不知道。

詭異的一幕出現了,俄軍在驅趕難民,普軍也在驅趕難民,雙方共同譜寫了一本《殺戮進行曲》。

受此影響,普軍中的波蘭士兵還發生了兵變。如果不是俄國人太過謹慎擔心有詐,沒有趁機出兵,估計也沒柏林政府什麽事了。

……

突如其來的大屠殺,讓歐洲世界集體失聲。

譴責麽?

媒體已經在幹了,報紙、廣播都在大肆抨擊普俄政府的暴行,當然譴責難民的也不少。

新聞人也要吃飯,立場自然要受金主影響。

……

維也納宮,這個驚人的大消息,將思考人生的弗朗茨拉回了現實。

該怎麽定性這件事,這又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上,弗朗茨無法確定孰是孰非。

難民有錯麽?答案是:有,也沒有!

他們只是為了生存,自然不算錯;可是為了自己活下來的同時,又傷害了其他人,這就是大錯特錯。

發生在斯克維日納的慘案,不會是偶然,在逃亡的半路上,還有更多的無辜者倒下。

或許做惡的只是一部分人,可是大家沒有區分的能力,也不想去區分,別人沒有義務替他們的錯誤買單。

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尤其是饑餓面前。

普魯士貴族、民眾有錯麽?答案還是:有,也沒有!

維護自身的利益,鎮壓暴徒肯定是沒錯的;故意將問題擴大化,放大到整個難民群體,就有問題了。

不過作為旁觀者,弗朗茨認為自己沒有資格去指責他們。能夠提前解決危機,憑什麽要求人家在災難發生後再去解決?

聰明人都知道,丟了波蘭地區後,柏林政府已經無力救濟這麽多難民。

沒有救濟糧,難民早晚都會亂,這不是人力所能夠改變的。

如果戰爭不能盡快結束,就算是普魯士的貴族、資本家一起開倉放糧,同樣也於事無補。

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自己所守護的國家,選擇了最簡單、也是最實用的辦法,貌似也不算錯。

包括俄國人驅逐難民,他都能夠理解。拋開道德不談,沙皇政府無力救濟難民,為了不讓更多的人變成難民,驅逐難民實際上也是迫不得已。

弗朗茨不是聖母,知道理性考慮問題。三四百萬難民,即便是到了21世紀,都是一個難以解決的難題,這個年代更不用說了。

簡單的數學問題就知道,按每人每天一斤的口糧計算,三百萬人每天就要消耗1500噸糧食,四百萬人就要消耗2000噸糧食。

這只是理論數據,實際上這點兒糧食肯定是不夠的,高熱量糧食或許一斤就可以維持人的生存所需,但是廉價的低熱量食品,需求量明顯會更高。

這年頭的人都比較能吃,一個青壯一頓吃三五斤食物,都是輕而易舉,絕大部分人都是後世的大胃王。

救災用不著吃飽,只要餓不死就行了。就按難民每天需要2000噸糧食,那是加上中途的運輸消耗,這個數字至少要放大到2500噸。

除了糧食之外,別的物資同樣少不了。難民數量過多,必須要做好防疫工作,要不然出現瘟疫就麻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