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故宮老墻和煤山鬼怪(第4/6頁)

珍妃井是在景祺閣,屬於紫禁城的後廷,二層的一座閣樓,當時管理處的人都聽過珍妃井鬧鬼的傳聞,大白天往這走也覺得瘆人。井口看起來不大,珍妃要是稍微胖點,硬塞也塞不進去。不過以前這井口是八角的漢白玉欄杆,號稱八角玲瓏井,那會兒井口還很寬,50年代初期這口珍妃井已經枯得見底了。當時夜巡隊曾有人經過慶壽堂,晚上聽草響,還當是有野貓,拿手電筒照過去,就看有個很瘦的小孩,樣子古裏古怪,有鼻子有眼,站直了可能還沒普通人大腿高,身上白乎乎的全是毛。

說這怪物是小孩也不太像,倒像渾身白毛的小獼猴。夜巡隊的人也是膽大,幾個人呼啦啦往上一撲,就想逮住這只小白猴,不料那家夥逃得飛快,蹭蹭幾下就上墻了。夜巡隊借著月光從後面追,打慶壽堂一直跟到景祺閣,就看它一溜煙似的逃進了珍妃井,等夜巡隊追到井前,往裏看黑咕隆咚看不到井底。後來疏通這口古井下的淤泥,有工人下去看到井壁很滑溜,不可能有東西從底下爬上去,在井下挖出不少淤泥,但沒挖多深,底下“咕咚咕咚”往上冒水,有人說這口井深處可能通著筒子河,當時也不敢再挖了,任憑井水自己漲落。這件事二舅只是聽當事人講過,後來隨著故宮對外開放,進出的人越來越多,這些稀奇古怪的東西也就很少再有了。不過現在的故宮仍有很大一部分區域,從不對外開放,其中幾個地方在深夜十二點之後,即使是夜巡隊也不敢去。

最讓夜巡隊怵頭的地方,主要在紫禁城後廷東面。故宮裏千門萬戶,不熟悉的人進來就跟進了迷宮一樣。紫禁城前面是主要是三座大殿,分別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從明朝開始,這三重大殿一棵樹也沒有,按民間的說法,不種樹是怕有刺客躲在樹上,實際不是這麽回事。

紫禁城外朝三大殿自古不種樹,近代稀稀落落有那麽幾株,還是辛亥革命之後所栽,長得也不好,後來又給砍了。以前朝廷不讓種樹,主要是為了襯托宮殿宏偉威嚴的氣勢。您想古代的文武官員前去朝拜天子,先經過天安門,踏著漫長深邃的禦道,在層層變化起伏的建築中穿行,會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逐漸擴大,最後進入太和門,看到寬闊的廣場上三重大殿巍峨聳立,人的精神壓力至此被放大到了頂點,至高無上的天子要的就是這種效果。

二舅還聽老賈同志提過,宮殿前不種樹,也和五行風水有很深的關系。紫禁城講究的就是天人呼應,皇帝在五行裏占個土,木克土,觸了黴頭,這也是三大殿前沒樹的緣由之一。故宮裏這種忌諱很多,比如紫禁城好多地方有門匾,上頭用滿漢文字寫著什麽什麽門,可你仔細看,每個門匾上的“門”字,都沒有底下的勾角,末筆皆是直上直下,沒有底下的勾,這只是諸多忌諱之一。往東還有一座鬧鬼的“陰門”。

陰門不是正式的名稱,那是民間的俗稱,這道宮門叫“東華門”。紫禁城裏的每扇大門,上面的門釘按制度要“朱扉金釘,縱橫各九”,也就是門是朱漆紅門,門釘走金漆,按九九之數排列,每排九個門釘,總共九排,唯獨這東華門,門釘居然少了一排,是八九七十二個。有人說是建造此門的時候出現了疏漏,其實不然,紫禁城那是皇上住的地方,誰敢犯這麽大的錯?再說當初造錯了,為什麽幾百年一直沒改回來?其實是故意造成七十二個門釘,七十二和著地煞之數,這座東華門本來就不是給活人走的。紫禁城裏住過二十幾個皇帝,歷朝歷代皇帝駕崩,一律從東華門出殯,因此得了“陰門”這麽個名稱。這一帶曠地很多,比西邊的武英殿還僻靜,鬧鬼的傳聞最多。

【下】

東華門位於紫禁城的東南角,位置偏僻,50年代的時候,那一帶尤其荒涼。往北過了皇極門屬於內廷,建築開始變得密集,宮闕重疊,不熟悉地面的人進來很容易迷路。俯瞰紫禁城東北側,宮墻殿閣猶如棋盤,故宮裏鬧鬼的傳聞,大多發生在東邊,甚至有人進去之後失蹤不反,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挺大個活人,就這麽不明不白地消失了。

剛解放那會兒好多單位實行軍管,故宮管理處保衛處的人員,很多是部隊上調撥過來的。二舅有個同事,也是部隊轉業,戰爭年代作為鄉下農民參了軍,要文化沒文化,就是傻大膽。他到北京紫禁城,剛來沒兩天,得知這是皇帝老兒的金鑾殿,這倆眼都不夠使了,看哪都覺得新鮮,一個人到處溜達。有管理處的人勸告他:“你哪都不認識,別一個人在故宮裏到處走,萬一迷路就麻煩了。”這老粗不聽那套,以前在遊擊隊打鬼子,什麽樣的深山老林沒鉆過,不信在城裏還能走丟了?結果這個人獨自走到後廷,然後再沒回來,保衛處派人找了好幾天也沒尋到下落,至於遇到了什麽意外,恐怕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但是永遠沒機會說出來了,也不知道是否與東宮後庭鬧鬼的傳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