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兜離之浦民俗史(第5/8頁)

鄉土史學家端正了坐姿,帶著一種高深莫測的表情說道。

“其一是天正十六年(公元1588年),因豐臣秀吉發布海盜停止令而不得不潰滅四散的村上水軍末裔,前來此地定居的傳說。村上水軍的來歷也有不止一個說法,有人說清和源氏屬下的信濃村上氏之分支出奔至瀨戶內,成了伊予村上氏的祖先;也有人說和村上源氏有關的北田家才是祖先。但不管哪個說法,都沒有足以證實的歷史資料。”

“也就是說無憑無據——”

“沒錯,嗯,村上水軍原本以瀨戶內的蕓予諸島一帶為根據地。他們把備後的因島、伊予的能島和來島當成據點,按照各自的島,分為因島村上氏、能島村上氏和來島村上氏三支隊伍。但總稱是三島村上氏,三支隊伍之間也有婚姻關系,所以,嗯,作為海盜同行,可以說是結成了同盟。不過他們的來歷並不清晰,所以雖然都是海民,但我總覺得這些人的出身恐怕是零零散散的。”

“到了戰國時代,好像就和毛利水軍有關了吧?”

“是啊,三支隊伍中的因島村上氏和小早川氏互通款曲,於是成了毛利水軍的戰力之一;而來島村上氏入了伊予河野氏麾下。只有能島村上氏和戰國大名沒有牽連。那是不肯淪為從屬吧。與之相映成趣的是,由於因島村上氏以備後的因島為根據地,因而被雇用為周邊警衛隊,或承擔守護大名山名氏的任務,或護衛在瀨戶內一帶頗有勢力的大內氏用船,總之非常活躍。於是功勞卓著的因島村上氏,從大內義隆處得到了備後鞆之浦十八貫土地的知行權【對大名(或將軍等上級)賞賜的土地進行支配和治理。】。給村上新藏人尚吉的宛行狀【武將給家臣封賞領地時交付的文書。】,確確實實留存至今呢。”

然後,下宮的話題就向《因島村上文書》這一資料前進了,但言耶略有些不安起來,他覺得下宮似乎過於沉迷細節。

“——即便如此,像這樣得到領地當然還是特例。”

盡管嚴重地跑題了片刻,但鄉土史學家又如此這般突兀地轉回原來的話題。

“四散的村上水軍中的大多數人,別無選擇地散到了瀨戶內海的沿岸和諸島上。”

“水軍中的一部分就這樣流落到了兜離之浦,對吧?原來如此,我真是茅塞頓開。那麽另一個傳說是——”

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得讓話題有所進展,言耶就像要了結村上水軍的歷史問題似的插嘴問。

下宮浮現出非常遺憾的表情:“第二個,是平家【被皇室賜予“平”姓的家族,其家徽是揚羽蝶。】的流亡者傳說。”

令人意外的是,他居然服服帖帖地開始講述另一個傳說了。

“貴族流離譚嗎?”

“對啊。不過,正如刀城老師也感到可疑一樣,平家的流亡者傳說從東北地區的巖手直到南方的薩南諸島,那才叫到處都有哪。”

“岐阜的白川鄉、德島的祖谷和熊本的五家莊是著名的處所吧。”

想說“請別叫我老師”,但言耶還是忍耐著,嘴裏說出了眾所周知的地名。

“所謂的日本三大秘境,還真像是歷盡艱辛的流亡者會抵達的場所呢。不過,鑒於源平兩家交戰的舞台就在瀨戶內,周遭的流亡者傳說多一點也不奇怪吧。於是這裏也有一個。”

“換言之,村上水軍的末裔說要比平家後裔說可信度高很多嗎——”

“當然,不僅如此,還有別的理由。其實在我看來,也許和鵺敷神社有關……”

話題終於抵達要害處,言耶松了口氣。然而,不知為何一瞬間之後,下宮開講的卻是“一向一揆”【“一向”指凈土真宗的俗稱“一向宗”,前身是凈土真宗本願寺派;所謂“一向一揆”是指一向宗信徒為奪取地方政權而發動的武裝起義。】的歷史。

“為了對抗戰國大名領國制的統治,發起‘一向一揆’的,就是與各地豪強聯手的凈土真宗本願寺派的僧侶和門徒,您知道吧?”

“啊,姑且算——”

“其中也有大量漁民。因為親鸞的惡人正機【日本凈土真宗始祖親鸞的核心思想之一。此處“惡人”指不能自力行善的凡夫,即需要依靠彌陀本願之力方能產生善根的人;“正機”則指救濟的直接對象,即阿彌陀佛救濟的目標。阿彌陀佛的本願是救濟罪惡深重的凡夫,所以主要救濟那些必須依靠彌陀本願的惡人,其次才是能自力行善的善人。】說,對平時靠海討生活的他們而言,比什麽都容易接受。一直以來,佛教因五戒第一律的不殺生戒而禁止宰殺活物。從古代天武四年(公元675年)的殺生禁斷令開始,為了祈禱神佛保佑國家和五谷豐登,常常頒布禁止殺生和放生的指令。但是,捕獵為生的山裏人和打魚為生的漁民可辦不到。當然了,如果考慮一下時代背景,就會有疑問——這種禁止令在各地滲透得能有多深呢?山民、漁民與此並無幹系,但結果世人還是對他們產生了歧視傾向,而這也確實延續到了後世吧。士農工商的身份制度也是,一開始就不包括從事那種營生的人。因為世人心存成見,視他們為汙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