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蘇聯制造 第六話 白色線路(第2/2頁)

司馬灰認為“時間”就是最大的解密裝置,軍用密電碼最多幾年就要換一套,冷戰時期更換頻率更快,因為一旦泄露出去,就等於毫無機密可言了。五十年代的蘇聯電報通訊密碼,早已作廢不再使用,當時來講是高度軍事機密的內容,現在卻是許多國家通訊部隊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因為蘇軍通訊密碼的設計模式非常先進完善,越南緬甸等地軍方使用的電報通訊,至今仍是以五六十年代的蘇聯武裝力量保密通訊為基礎。無線連通訊班長劉江河肯定也學過,等會兒讓他瞧瞧,如果電文沒用到極其特殊的加密方式,說不定能從中發現一些重要情報。

這時勝香鄰將殘存的圖紙和档案整理在一起,由於內容復雜,倉促間無法仔細辨讀,正準備裝在背包裏帶走,不過其中有一份“档案”,卻引起了她的警覺,档案記錄中顯示“羅布泊望遠鏡”中,一共出現了兩次重大事故:

其中一件中蘇聯合考察隊二十二名成員全部失蹤;另外一件則是在對煤炭森林中部署的“A53型磁石電話機”進行檢測之時,有一名蘇聯顧問和三名中方人員遇難,只有一人經搶救後得以幸存。

司馬灰說:“這恐怕也不算什麽機密,考察隊失蹤的情況咱們早就知道了,而煤炭森林結構復雜,塌方的區域很多,出現一些事故在所難免。”

勝香鄰說:“可沒這麽簡單……”她指著其中一段記錄道:“在煤炭森林中幸存的人是物探工程師田克強。”

司馬灰心頭一陣聳動:“原來田克強早在五十年代中期,就以物探技術人員的身份,參加了羅布泊望遠鏡探測計劃。”

勝香鄰感到這份档案中,好像透露出一個十分重要的情況,可整件事情撲朔迷離,她一時間也難得要領,就將殘缺不全的档案和圖紙謹慎收起。

二人又在保密艙中繼續察看,發現墻壁中的“白色線路”是經管道連接,通往“地底測站”的上層,這倒有些出人意料,上層就是“高功率地下供電機房”和“貯物室”等設施,而再向上就是塌毀的洞道,與外界相連的所有電纜和線路都已被切斷,這部白色線路的“A5型磁石電話機”究竟接入了什麽區域?

勝香鄰思索片刻,對司馬灰說:“問題可能出在這座封閉式水泥建築的高度上,可這裏的上中下三層結構並不均衡,中層區域有道通往煤炭森林的鐵閘,底層的蓄水槽和天車鋼梁,都深陷在礦坑之下。從外部用測距儀觀察地底測站的高度,露在煤坑外邊的部分大約有二十三米,可中上兩層的內部空間,連同水泥廂梁的厚度加起來,也不及這段高度的三分之二。”

司馬灰立刻明白了勝香鄰的推測:“地底測站的中層與上層之間……還有一層隱蔽的區域,也就是這條白色線路接入的區域。”他在從高處下來的時候,已在半路上見到有處關閉的鐵門,位置不上不下,而且與這座“保密艙”一樣沒有在圖紙上標明,當即就同勝香鄰找尋過去,到得門前見鐵門並未徹底封閉,但裏面就是個箱梁構建的函室,也沒有換氣通風口,空氣多年不曾流通,腐晦的氣息格外沉重,顯得極是深邃壓抑。

二人在門前用礦燈往裏探照,見鐵架上一層層的陳列著許多巖塊,遠處則黑漆漆的看不清楚,好像是放置“巖心標本”的地方,相當於另一個大型保密艙,設置在地底測站中間,是為了保證內部不通風,它也只有這一個進出口。

司馬灰見艙門上沒有鎖栓,不用擔心被關在裏頭,這才放心進去。就看這座保密艙內不僅存放著各個地層的巖心,更有不少古代生物和植物的化石標本,都是從“羅布泊望遠鏡”萬米深的洞道內發掘而出,標簽上依次標注著標本形成的時間,以及所在的地層深度,都還沒有來得及裝在木箱裏運回地面。

司馬灰拎著步槍走到最深處,看到盡頭有個孤立的艙室,側面還嵌有透明的觀察窗。司馬灰心中起疑:“這裏邊裝的什麽?難不成真如羅大舌頭所言,蘇聯人從地底下挖出了什麽妖怪?”他趴在鋼化玻璃上向裏看,可礦燈的光束都被吸收了,照進去黑乎乎的看不真切,但他似乎感覺到,那裏面的東西此刻也正在看著自己,不由得暗自駭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