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 剖析檸檬(第4/4頁)

仙波信仰(原名信夫)、67歲,住目黑區中坂一某號,戰爭時期是《朝日新聞》報的隨軍記者,曾跟著部隊到過中國的湖北、當陽、宜昌等地。

在以上四人中,仙波信仰在中國的時間最長,從一九四O年四月隨三十九師團參加唐河平原圍殲戰、宜昌戰役,強渡漢水、當陽,到一九四四年四月眼隨由第十一軍朝日集團十幾個兵團組成的三十多萬大軍占據湖南,前後共四年。而且他住的地方離楊君裏叫車的地點又最近,步行只要一、二分鐘。

仙波在中國的那段經歷,為他獲得今天的地位和職業奠定了基礎,使他成名的處女作就是以那段經歷為內容的。但是戰爭尚未結束他就從湖南回到日本,這同楊君裏因停戰而與丈夫分離的情況不符。

其次,比較引人注目的是常法寺三郎,但是他在滿洲鐵路部門的職務是什麽,任職期的長短都無從知道。

波肇,真名叫古館豐明,如果把他當作楊君裏的丈夫的話,年齡還小了些。現在五十四歲,停戰時是十八歲,十八歲就娶有妻室未免太早,但也不能說當時就不能同二十二歲的楊君裏結婚。所謂的陸軍少年見習技術員屬於什麽兵種,尚不清楚,

馬杉範之,只是因為住在柿之木坂才被列人四人之中的,但如果他隱瞞了在中國的經歷,那麽,疑點立刻會集中在他身上。

在同這四人直接接觸前,棟居想把他們的作品大致瀏覽一下。小說選中收集的都是各位作家的代表作品,不費什麽周折,就從圖書館的藏書中找到了。

首先要查的是仙波信仰的作品,他的作品以戰爭為題材,名為“臆病隊長”,用喜劇形式寫了他從軍期間在中國的一段經歷,但沒有發現同楊君裏有關的線索。

接下來是常法寺三郎的作品,題為“六棵樹的周末”。是篇把男女生活情態歸結到六棵樹裏描寫的報告文學。早期東京的風俗,在中國人看來一定是很有趣的。這篇作品裏也看不出什麽頭緒。

其次是波肇寫的“深夜出殯”,內容是關於解剖活人的,讀後令人毛骨悚然。它的故事情節是:一個道德敗壞的醫生想要新鮮的內臟,活活解剖了仍在呼吸的病人,然後又把別人的內臟放入體內,縫好還給病人家屬。病人家屬領遺體時還以為自己的親人為醫學研究作出了貢獻。作者很可能有過這方面的經歷,解剖場面描寫得非常逼真。

看到末尾,棟居大吃一驚。作品用一句俳句結尾,這句俳句是:

“手術刀,割活體,又剖檸檬。”

棟居不懂俳句,但是這裏卻出現了“檸檬”字眼。

光看這句俳句還不知道為什麽要剖檸檬,但棟居眼前浮現出沾著鮮血和脂肪的手術刀割開檸檬的可怕情景。檸檬出現在他作品之中,這難道是偶然的嗎?檸檬,去過中國,住在都立大學附近,四人中只有波肇同時具備這三個疑點。

棟居馬上把波肇列為首要調查對象,並進一步詳細地調查了他過去的經歷。他出身於巖手縣花卷市,在國民學校高中畢業後,當了陸軍少年見習技術員並到滿洲赴任。戰後回到日本,做過司機,私人偵探,保險公司外勤員,醫療器械推銷員,商業新聞記者等十幾種工作。一九五六年獲得某文學獎,從此開始了筆墨生涯。家庭成員有一九五三年結婚的妻子葉子、二十五歲的長子(在某公司工作)、二十一歲的長女(女子大學三年級學生)。

波肇深切關注社會問題,他的作品象把鋒利無比的手術刀,無情地剖析了生活中飛速發展的物質文明所帶來的種種社會病灶,他以獨特的文筆和非凡的才能寫出許多具有現實意義的作品,從而贏得了廣大讀者。棟居這次看“深夜出殯”,是第一次閱讀他的作品。看後令人覺得作品的風格確實同結尾俳句所比喻的那樣,象把鋒利的手術刀,但那種犀利風格的背後似乎有些發狂。

有一位文藝評論家曾說:“變態的風格是作品的靈魂”。棟居似乎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