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 剖析檸檬(第3/4頁)

指揮部內開始的看法都傾向於有人謀殺,但這種看法還是較模糊的,不過是種假設,而且指揮部是臨時性的。不久前剛制定的、從自殺、他殺兩方面調查的方案已半途而廢。指揮部裏要把此案作自殺處理的傾向日趨明顯。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如果確定是自殺就不會影響破案率,反正是一、二個外國人,自殺還是他殺都無關緊要。雖然棟居很反對這種極端不負責的做法。但是,在偵察工作無法展開時,就求穩妥、圖安逸,這是幹這一行的弱點。

棟居抵制這種做法是另有原因的。他同情楊君裏的不幸。當然,作為一個偵探,這種同情心是要不得的。但是不管怎麽說,她死在異國的警察署,連死因都沒弄清就被葬在無人憑吊的“無緣塚”墓地,這確實太慘了。棟居同情楊君裏是因為他想到了黑人青年的死。從喬尼之死到楊君裏之死,使棟居倍覺不安。他始終認為這些訪日的客人並不是偶然死去的。

然而,這只是棟居內心的想法,他沒有辦法拿出材料來證實自己的想法,也就不能扭轉自殺的說法,指揮部幾乎要被解散了。

第三節

事情發生一個月後,棟居收到郵給他的一個包裹,寄件人是“喻鑫培”。這三個字雖然筆劃多,但棟居還沒有忘記這就是楊君裏訪日時的參觀團團長。

棟居急忙拆開封皮,是本中文書,書名為《日本當代短篇小說選》,這是一本日本小說的中文譯本,由中國的出版社出版。隨書還附來一封信,信的大意是:

自我們回國後,楊君裏的死因弄清了嗎?我也感到很奇怪,因為這件事太突然了,我們來到日本後,楊君裏的精神始終很好,一點也看不出她想要死。回國後,我在整理自己行李時發現,無意中夾帶了楊君裏的書。這本書是楊君裏訪日期間帶著的,聽說這本書不錯,我便借來看,忘了還給她。楊君裏在中國沒有親屬,無法歸還。我想這本書會不會對破案有用,於是就寄給你。如果有事需要我們協助,敬請函告。

這是一封用日文寫的信,雖然文筆不通暢,但可以看懂意思。

棟居重新觀察這本書——很粗糙,裝幀、紙張、印刷都不及日本的好,所用的紙張如同日本戰後不久發行的黃色雜志所使用的仙花紙①,但書中收集的短篇小說卻都出自日本文壇的名家巨擘。楊君裏為什麽要帶這本書呢?棟居感到迷茫。她曾有過日本丈夫,本人的工作又是日語翻譯,她讀日本小說並不希奇。而且是中譯本,在中國可以隨意購買。

注:一種以楮為原料制成的日本和紙,紙質粗,常用於包裝。——譯者注

這本書32開,近七百頁,較厚,中國可能沒有文庫本及紙皮書一類的袖珍版本吧。書中收錄了二十八篇作品,排列著二十八位作家的姓名。每篇小說的開頭還印有作者照片和本人簡歷。

棟居用手指漫不經心地翻著書。驀然,他的手指停下了,一個念頭閃過腦際:會不會在這些作家中有楊君裏所認識的人呢?楊君裏肯定要經過某種途徑才能打聽到三十六年前的丈夫的情況,是不是這本書提供了這種途徑呢?喻鑫培曾說楊君裏在訪日前就已知道丈夫和子女的住址,難道楊君裏從這本書中獲得了闊別三十六年的丈夫的消息?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麽這本書中的某作者會不會就是她的丈夫呢?即使不是丈夫本人,也一定是可以打聽到丈夫消息的人。

這個設想引起了棟居的興趣,他逐個看起作者姓名來。

如果真有楊君裏的丈夫,那麽,可能性最大的是六十歲上下的作家。書上有作家照片,一眼便可認出。看來找丈夫要比找孩子更容易。因此棟居對於曾在中國呆過的作家特別注意。

遺憾的是,這些作家簡介都是用中文寫的,棟居不懂。而且也可能簡介中有漏記或作家本人隱瞞在中國的那段經歷,看來除了女作家外,對所有作者都必須注意。

棟居向課長匯報了自己的想法。

“哦,有那種可能嗎?”課長起初表示懷疑。

“我是這樣設想的。首先查一下作者中是否有人的家及工作場所在都立大學附近,是否有人常去那一帶的商店或在那裏逗留。如果有,再加上他曾在中國呆過,那就有眉目了。”

課長雖然沒有積極支持這個設想,但表示有興趣。於是,棟居馬上到圖書館翻閱文藝年鑒和文學辭典,調查了二十八位作家的經歷。

馬杉範之、58歲,住目黑區棉之木坂二區的二十多號,但是沒有去過中國。

常法寺三郎、61歲,住目黑區自由之丘公寓某號,戰爭時期曾在中國的滿洲鐵路任職。

波肇(原名古館豐明)、5.4歲,家住川崎市多摩區細山,但他把工作地點安排在目黑區八雲二段的高級公寓裏。戰對,他作為一名“少年見習技術員”,曾去過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