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前(第2/2頁)

鄰裏之間的互動和聯系十分頻繁。猶太人對周遭人群中潛在的敵意總是非常敏感,尤其是考慮到整個區域在政治上都堅定地支持著民族民主黨(national-democratic party),因此,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那些年月中,即便在耶德瓦布內的暗處流動著謹慎或警惕的情緒,公開的對峙和沖突也會被避免;一些本來很可能會升級成危險事件的場面,幸而也都被平息了。

當然,面對反復爆發的反猶主義浪潮,猶太人往往無力招架。在很久以前,當地的紳士階層會定期召開地方性的集會,將人們以及一大群侍從和學徒召集於某處。在那個時代,常常會發生口角、酗酒和毆打當地猶太人的事件。在復活節期間,神父會在他們的布道詞中將猶太人描繪為殺死上帝之人,因而復活節也成了一年一度反猶主義暴行爆發的時間。當然了,由於某些意料之外的巧合,悲劇性事件隨時都可能發生。比如,1934年,在耶德瓦布內,一名猶太婦女被殺害;幾天後,在鄰鎮的市集日上,一名農民被人開槍打死。一個傳言不脛而走,說耶德瓦布內的猶太人就此要開始報復波蘭人了。約納·羅斯齊爾德(Jona Rothchild)是當地教堂重建項目中鋼鐵材料的主要供應商,他在一本回憶錄中寫道,在阿維格多·比阿沃斯托茨基(Avigdor Białostocki)拉比和他一起拜訪了耶德瓦布內的神父之後,(人們都期待發生的)猶太大屠殺的勢頭被遏制住了。

這段插曲完美地嵌入了猶太人存在的“界線”中,他們已經預感到了即將來臨的大屠殺(正如“二戰”期間,猶太隔離區的居民幾乎總能提前預知德國人將要采取的“行動”[Aktion])。猶太人認為,在這種情形下,政府應該安撫所有的世俗和宗教部門,並借助它們的力量阻止危險的臨近,這些應該都是理所當然的。猶太人一直以來都在繳納一筆額外的稅款,就是為了能在這種時刻得到保護。而且,幾個世紀以來,克希拉(kehillas,即猶太社團)也一直為了同樣的目的而存有一些特殊基金。

“二戰”爆發之前,耶德瓦布內一直是一座安靜的鎮子,那裏的猶太人和波蘭其他地方的猶太人幾乎沒有區別。非要說區別的話,可能就是他們過得比其他猶太人更好。無論是國家的分裂,還是曠日持久的沖突,都沒有影響到這個猶太共同體。耶德瓦布內住著一些“哈西典”,而這個猶太社區中的成員都認可,他們的精神領袖是虔誠的、受人尊敬的拉比阿維格多·比阿洛斯托茨基。戰爭開始前幾年,一位新的教區神父馬裏安·舒莫瓦斯基(Marian Szumowski)被委派到這個小鎮,他支持民族主義黨派(nationalist party)。但直到那時,比阿洛斯托茨基拉比和耶德瓦布內的天主教神父都相安無事,相處和睦。此外,當地的警察局局長也恰巧是一位得體又正直之人,他維持著這個小鎮的秩序,不遺余力地追捕鬧事者,不論那些人的政治面貌和種族背景是什麽,都一視同仁。而在此之後,戰爭爆發了。

注釋

1.城鎮特許狀,一種確認市政機關——如市或鎮——成立的文件。這個概念源自中世紀的歐洲。

2.授業座(Yeshiva),一種猶太教育機構,主要教授傳統的宗教經文《塔木德》和《摩西五經》(《聖經》中的首五卷)。

3.哈西典(Chasids),猶太教的虔敬派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