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結局(第2/5頁)

此後,西線盟軍一路向前,幾天後就到達了一個薩克森小鎮,並在那裏遇到了蘇軍士兵。第二天,也就是4月25日,西線盟軍與蘇軍在托爾高附近的易北河勝利會師(諷刺的是,希特勒的代表樂曲正是《托爾高進行曲》)。後來有爭論認為,西線盟軍本應首先抵達柏林。為什麽他們讓斯大林第一個攻進去了呢?這一爭論的起點實際上源自1943年。當時,英軍陷在了北非和意大利戰場,所以沒有進攻法國。然而,蘇聯人也會問,為什麽蘇軍沒有首先抵達魯爾工業區?如果是那樣,蘇聯未來的經濟就會從中獲得很大的好處。可是,西線盟軍卻搶先掌握了那裏的重要工業。正是因為魯爾工業區,戰後的西德才迅速恢復成為了世界級的經濟體,並且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蘇聯的將軍們爭辯說,這是因為斯大林癡迷於在波羅的海沿岸圍困希特勒留在那裏的德軍(最大的包圍圈在拉脫維亞),導致蘇軍貽誤了戰機。不過,德軍確實在東線戰場進行了瘋狂的抵抗。唯一的解釋只能是,他們知道被蘇軍俘虜後將得到怎樣的對待。

希特勒已經下令不可以撤退,他命令德軍必須守住現在的陣地,就像1941年年末到1942年年初他所要求的那樣。大批蘇軍部隊已經在波羅的海沿岸和東普魯士地區埋伏了很長時間。隨後,蘇軍在南部遇到了麻煩。布達佩斯是中歐的主要城市之一,穿城而過的多瑙河是蘇軍前進的主要障礙。後來,蘇軍把布達佩斯圍困了6個星期。在德軍“守到最後一條壕溝”的抵抗下,位於西岸的布達[285]大部被毀,並於2月失守。墨索裏尼的死訊(墨索裏尼死於4月28日)傳到希特勒耳中時,蘇軍已經推進到了柏林市郊。在1944年底到1945年初的冬天,蘇軍主要進攻巴爾幹地區,他們已經在10月份攻下了貝爾格萊德[286]。此前,蘇軍受到了希特勒留在北方的德軍部隊的阻擋,現在,他們要進一步進攻波蘭。蘇軍向維斯圖拉河沿線發起了大規模的攻勢。這一次,他們仍然小心地部署兵力,以求達到出其不意的攻擊效果。希特勒已經任命希姆萊為這一地區的德軍集團軍群的指揮官。而且,納粹黨衛軍此時已經發展到百萬之眾(其中有很多外國志願者)。但是,蘇軍部隊是不會停下腳步的。他們每天向前推進30多公裏,很快就攻入了東普魯士。當他們攻入埃爾賓[287]和馬莫諾沃的時候,城裏的電車竟然還在行駛。

截至2月24日,德軍所有的反擊都以失敗告終。蘇軍抵達奧得河[288],再往西80公裏就是柏林了。在蘇軍面前,幾十萬難民正在冰天雪地中艱難地前行,放眼望去,到處都是推著滿載家當小車的家庭。他們一心想穿過冰凍的湖泊,到達奧得河對岸,甚至遙遠的海邊。一些德國文學作品寫到了這段歷史。在《一位東普魯士老人的回憶》(Recollections of an Old East Prussian)中,亞歷山大·多納–施洛比滕[289]寫道,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因為他有6個孩子,所以才獲準乘飛機撤離戰場。回到故鄉後,他帶領他的工人們離開家族久居的施洛比滕莊園,穿越森林,去往相對安全的德國西部地區。亞當·馮·瓦茨多夫等人所寫的《圖林根貴族》(The Book of the Thuringian Nobility)描寫了另一段艱難的旅程。書中,一群英國戰俘離開波蘭西裏西亞地區的集中營,沿途,熱心的莊園主拿出熱土豆給他們吃。另外,幾千名德語居民、德國士兵和納粹官員逃到了位於波羅的海的一艘名為“古斯特洛夫”號的德國郵船上,結果被蘇聯潛艇擊沉,9 000人葬身大海,成為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海難。到3月中旬,蘇軍已經推進至西裏西亞和波美拉尼亞地區,他們已經攻陷薩格勒布,很快又將奪取維也納(4月13日)。與此同時,盟軍也不斷對柏林進行空襲。在4月14日的一次空襲當中,英國皇家空軍轟炸了波茨坦,摧毀了包括古老的加裏森教堂在內的一大批歷史建築。2月中旬,為了配合蘇軍進攻,英國皇家空軍轟炸了德累斯頓,破壞了那裏的鐵路系統(不過很快又得到恢復)。這一事件引發了很多的爭議,丘吉爾也表示反對,說這次行動摧毀了“易北河上的佛羅倫薩”。不過,他的這番話逃不過偽善的指控,因為丘吉爾本人就是區域轟炸[290]的大力支持者。英國皇家空軍對柏林的轟炸一直持續到4月20日,這一天是希特勒的生日。

在當年的照片裏,希特勒雖然剛滿56歲,但是看上去已經顯得很蒼老了,他正在拍一個剛剛參軍的年輕人的臉頰。年輕人是德累斯頓的一個孤兒,身上的軍裝明顯大得不合身。4月9日,已經大部成為廢墟的哥尼斯堡放棄了抵抗,朱可夫於是可以集中兵力對付擋在柏林前面的最後一個障礙——塞洛高地。此時,羅科索夫斯基和科涅夫[291]的大軍也分別從北側和南側逼近柏林。蘇聯的大軍總共有250萬名士兵、6 250輛坦克、7 500架飛機和超過4萬門火炮(包括裝載在卡車上的“喀秋莎”火箭炮,每門炮可以發射很多枚火箭彈)。在塞洛高地,德軍進行了殊死的抵抗,但是到了4月19日,德軍還是招架不住,敗下陣來。蘇軍盡管付出了高昂的代價,3萬人陣亡,近3 000輛坦克被擊毀,但他們還是成功地包圍了柏林。4月22日,得知從西裏西亞等地獲得救援已經沒有可能,希特勒怒不可遏,他表示要堅守柏林到最後一刻,然後自殺。在蘇軍一刻不停地轟炸下,柏林居民想盡辦法在城裏躲避炮火,而5萬名德國士兵、4萬名年老的地方自衛隊士兵、十幾歲的年輕人和一些來自國外的黨衛軍士兵(包括20多名英國人,他們外套的袖口上還縫著一小塊英國國旗)則繼續抵抗。激烈的戰鬥從柏林外圍打到哈弗爾河一線的各個橋梁,再沿著柏林市內的主要大街推進到火車站和各個著名建築,包括國會大廈。奇怪的是,作為俾斯麥凱旋標志的勝利紀念柱卻沒有被摧毀,同樣,用以誇耀勝利的舊時勃蘭登堡統治者的半身像也沒有被破壞。不過,到了4月底,蘇聯人已經進入了柏林的核心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