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結局(第4/5頁)

當日軍所俘虜的戰俘得到釋放時,日本在這場戰爭中的表現便更加清晰地顯現了出來。這些戰俘的死亡率高達1/3,而落入德國人之手的美軍和英軍俘虜的死亡率只有5%。在菲律賓獲得解放之際,日軍對他們所輕視的當地居民進行了大屠殺。在新加坡和印度尼亞西,當地的居民(尤其是華人)也遭受了日軍的殘酷對待。日軍在中國的暴行得到了詳細的記錄。鑒於當時的情形,中國軍民的死亡數字無法精確統計,據估計為1 600萬至2 000萬人,幾乎與蘇聯等同。但是這一數字並不包含20世紀30年代的死亡數字,20世紀30年代,中國幾乎總是處於戰亂之中。美軍占領沖繩群島後,日本仍然沒有顯示出正視現實、放棄掙紮的跡象。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蘇聯、美國和英國在波茨坦開會,其間敦促日本早日投降。歐戰結束後,盟軍開始把視線轉移到太平洋地區。在2月份舉行的雅爾塔會議上,蘇聯曾經承諾在歐戰結束後對日宣戰。作為回報,斯大林被允許控制易北河以東的歐洲地區。當然,美國人不希望蘇聯人的勢力進入中國,更何況日本,但是他們不願意獨自與日本交戰。

斯大林承諾於歐戰結束後3個月對日宣戰。果然,在整整3個月之後的8月9日,蘇聯軍隊開始對滿洲地區的日軍發起攻擊。在100萬蘇軍的進攻下,日軍的抵抗迅速瓦解。在混亂中,感染瘟疫的老鼠四處逃竄,導致疫病流行。當月,日本還遭受了更為猛烈的攻擊,這就是李梅將軍所指揮的對日戰略轟炸。為了減緩地震的沖擊,日本的房屋既輕且小,常以木材和紙張為建築材料。於是,基於對日本人的普遍仇恨,這些房屋就成了盟軍的攻擊目標。而且,一旦B–29轟炸機具有了可靠的機場和加油、修理基地(位於硫磺島和沖繩群島),日本城市就首當其沖地成為了美軍攻擊的目標。而且,與德國不同的是,日本城市沒有戰鬥機和高射炮來提供保護,所以B–29轟炸機極少被日軍火力擊落,大部分損失都源自機械故障、天氣和人為原因。在盟軍的海運封鎖下,日本的工業生產每況愈下。僅在1945年3月9日和10日對東京的轟炸中,日本就有約10萬人死於轟炸所引發的大火。此外,在“饑餓”行動中,美國從空中對日本的運河和河流施放了大量水雷,導致日本家庭無法獲得食物。同樣的一幕也曾在德國上演。

現在,日本帝國的末日來臨了。8月6日和9日,美軍在日本投下了兩顆原子彈。說來話長,原子彈與中歐地區有著深厚的淵源,同時也是對軸心國勢力的懲罰,因為納粹反猶運動的幾位受害者恰恰就是研制原子彈的關鍵人物。同時,原子彈也是英國的創新力和美國的工業實力所結出的豐碩果實。此時的日本仍然與蘇聯保持著聯系,他們希望蘇聯能從中斡旋,提出體面的和平協議。然而,日本仍然認為自己處於強勢的地位,對於這一點,就連日本派駐蘇聯的大使都怒不可遏。與此同時,東京的日軍指揮官仍然平靜地表示,日本要抵抗到底。7月中旬,美國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沙漠地帶成功地試驗了原子彈。美國總統哈裏·杜魯門(羅斯福總統已於4月突然逝世)是一個十分謹慎的人,他認真地考慮了施放原子彈是否完全符合道德標準的問題。但是不管怎樣,他還是下定了決心,授權美國陸軍航空兵執行投放原子彈任務。此前,日本的廣島市尚未遭到美軍轟炸,於是在8月6日,廣島遭到了原子彈的襲擊,成為了一片廢墟,8萬人死亡。在這之後,日本人仍然在爭吵是否投降,於是,第2顆原子彈投在了長崎市,造成3萬人死亡。這時,日本的頑抗分子仍然實施政變,意圖阻止日本向盟軍投降,但是沒有成功,隨後全部自殺。8月15日,作為日本的象征性人物,日本天皇向盟軍投降,條件是天皇的地位予以保留。美國人同意了,他們也一直在考慮如何對待戰敗後的日本。 9月2日,在東京灣的美國戰艦上,日本代表簽署了投降文書,麥克阿瑟流露出了得意的神情。

[276] 中歐地區主要河流,發源於捷克和波蘭交界處的蘇台德山脈,在德國漢堡附近注入北海。

[277] 即赫爾曼·費格萊因(Hermann Fegelein,1906—1945),德軍將領,娶了希特勒的妻子愛娃的妹妹。

[278] 約瑟普,霍瓦特(Josip Horvat),克羅地亞作家。

[279] 1941年,軸心國入侵南斯拉夫,並在那裏建立了傀儡政權“克羅地亞獨立國”。

[280] 德國巴伐利亞州城市。

[281] 德國中世紀史詩《尼貝龍根之歌》中的英雄人物。

[282] 愛娃·布勞恩(Eva Braun,1912—1945),希特勒女友,兩人在自殺前結婚。